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淘气顽皮的孩子,好动的爱因斯坦天天和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到处乱跑,母亲每天留的作业爱因斯坦也只是马马虎虎地应付。母亲看着他天天疯玩,心里很着急,经常叮嘱他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但是爱因斯坦却把母亲的话当耳旁风,每天还是和小伙伴们嬉戏打闹,不想学习。直到有一天,爱因斯坦正准备和一群小伙伴去河边钓鱼,父亲看到了并且拦住了他,拉着他坐到了树荫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看着爱因斯坦说道:“前几天,我和咱们的邻居,你的杰克叔叔去给南边的一个工厂清扫大烟囱。我们顺着踏梯爬上了那个高大的烟囱,一前一后认真地清扫着灰尘,可是当我们钻出烟囱后,却发现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叔叔的脸上、身上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全身沾满了烟囱里的烟灰,但是我的身上却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听到这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于是好奇地问道:“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后来你们怎么样了?”
爱因斯坦的父亲笑着又继续讲到:“我看见你杰克叔叔满脸灰尘的模样,就想我肯定和他一样,全身都黑乎乎的,于是我就打了盆水洗了好几遍脸。你杰克叔叔看见我身上干干净净的,以为他和我一样身上很干净,于是只洗了洗手就上街去了,谁知道,大街上的人看到你杰克大叔黑乎乎的模样以为他是一个疯子,走过他身边的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爱因斯坦听完故事后,也和父亲笑了起来。父亲意味深长地告诉他:“生活中,别人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的镜子,把别人当成自己的镜子,天才或许会把自己照成白痴,而白痴或许也能够把自己照成天才。”
爱因斯坦听了父亲的话,顿时满脸羞愧。
这件事之后,爱因斯坦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和那群淘气的小伙伴们疯玩了。父亲的教诲深深地铭记在他心里,时刻以自己为镜子来反省和认识自己,终于照出了他光辉的一生。
案例中的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贪玩,把小伙伴当成了自己的参照物,结果差点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幸亏他的父亲及时发现问题,并用一个经典的故事启发了他,从而让他认清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并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在实践中,父母具体怎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呢?
方法一不束缚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他们对自己最本真的认识,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想法,如果限制或束缚孩子的想法,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那么孩子很可能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需要什么,应该怎么样,等等。这将束缚孩子情商能力的提高。
一位妈妈曾经这样说道:记得前年我在美国的时候,邻居的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给我看了他写的一篇家庭作文,在作文中他的愿望是长大后当一个马戏团小丑,我看了后很诧异,如果这篇作文给中国的老师或父母看了会觉得这个孩子胸无大志,而中国老师也肯定会给他一个很差的评语,但是他的美国老师却在他的作文后面真诚地写了这样一句话:孩子,祝你将来成为一个把欢乐和幸福带给全世界的人。看了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如果做父母的习惯让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所谓的远大理想当成自己的愿望,那么这将会束缚孩子的想法,扼杀孩子本属于自己的理想,那么这个孩子无疑很难真正地“认识自己”。
方法二教孩子认识自我,不妨问他“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提问是最能启发思考的方式之一,而让孩子思考一些与自身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孩子清醒地认识自己。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在课堂上问小朋友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急用钱,于是向你借10美元,可惜你只有5美元,而且这5美元对你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们立刻开动脑筋思考,当然他们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也非常需要钱,我不能借给朋友。”有的说:“朋友比我更需要钱,我应当把这5美元借给他”。也有的说:“朋友比金钱更重要,我不仅要把自己的5美元借给他,还要帮助他凑齐10美元。”
看到这里,按照国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读者往往会认为,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肯定符合老师的答案。错,美国的老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理由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或许第一个小朋友他的确更需要那5美元钱,所以他的回答并没有错;而第二个小朋友可能并不那么要需钱,所以他愿意把5美元借给更需要钱的朋友;而第三个小朋友当时或许根本就不需要钱,更需要友情,所以他不仅心甘情愿地把钱借给更需要的人,而且还乐意“好人帮到底”,帮朋友凑齐10美元。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地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个问题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孩子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了解了他们自己的需求,了解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很重要。
方法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情绪状态,平静的、快乐的、喜悦的、失望的、痛苦的等等,这些情绪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交往、工作等,它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影响重大,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对自身这种状态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美国,这种情绪方面的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美国家长是怎样帮助他的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的。
珍妮·艾伦这样叙述道:我女儿多洛莉丝两岁的时候,我和她爸爸就通过三句话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第一句话:妈妈现在看见你非常的伤心(高兴、生气等)——给孩子的情绪定位。第二句话:孩子,你伤心了,想哭就哭吧——让孩子可以有情绪。第三句话:妈妈一直陪着你——表达对孩子的爱。
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感受到她有安全感和被别人接纳,这显然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然而,很多中国家长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肯定也无法有效引导孩子的情绪。而美国妈妈看见自己的女儿生气的时候,常常是说完安慰孩子的第一句话时,孩子就会意地笑了,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互动,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方法。
孩子认识自己情绪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情绪的认识是最重要的认知,它甚至比认识外在世界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建构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爱因斯坦因为父亲的一番话,发生了哪些变化?对生活有更全面的认知。想要探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