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春游》的解释,先表谢意!

想请教每句的注解
2025-04-05 06:12:2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春 游
李叔同
词曲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赏析] 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好一幅淡之图。中国的水墨画深得淡之美的意趣,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却给你留下的想像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耐人思索。李叔同笔下的“薄”与“淡”,是近于有,仿佛让你感受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给人留下一种的纯净。这是谈,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大自然的西湖。认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鱼,碧水,微风,柳枝,浆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而《春游》中的游春人,正是苏东坡笔下的西湖,“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杨柳依依,野花灿烂,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才使得生命璀璨、人在其中心情才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花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犹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陌上花开,只有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陶醉的人,才能感受它的精神,它的风情。此句让你有如上所述的审美感受。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人归去,是在夕阳西下后,这正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这使人想起这样的故事:在后宫粉黛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信递给贵夫人,原来是吴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在胸中的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其中浸染着对人事盛衰的感慨。然而李叔同,可能又是一种触角,他触摸到了历史与文化,抚摸到了这陌上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体味到了让心灵在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正因为如此,才让人归去,以便不让人们在看到花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时而唏嘘不巳。 作诗是讲求意境的,李叔同不仅精于音、画,更精于诗,他是深通“无我之境”的。由于“无我”,诗词的天地才广大无边,诗学的语言与宇宙观是息息相关的。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所发展出来的认识论的宇宙观,强调自我追索非我的世界的之事的理性程序,因为没有诗的媒介,因而难以表达的。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他不是用佛学里小乘或大乘的宗教意义,而是用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从媒介的“花”到作品中整个精神生命,创造了一个“淡”的“无我”之境。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特浓烈人生哲学有“我”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恰淡生活观的“无我”者,也未必不是又一种积极。尤其是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这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诗句便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合唱作品《春游》的歌词,又用自然流畅的曲调,抒情优美的旋律,十分工整的曲式结构,科学的和声,把歌词的意境塑造到充分、完美,因此是我国近代音乐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范作品。 读歌词,唱歌曲,想弘一,能让你从《春游》中得到启示: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回答2:

赏析] 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好一幅淡之图。中国的水墨画深得淡之美的意趣,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却给你留下的想像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耐人思索。李叔同笔下的“薄”与“淡”,是近于有,仿佛让你感受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给人留下一种的纯净。这是谈,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大自然的西湖。认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鱼,碧水,微风,柳枝,浆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而《春游》中的游春人,正是苏东坡笔下的西湖,“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杨柳依依,野花灿烂,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才使得生命璀璨、人在其中心情才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花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犹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陌上花开,只有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陶醉的人,才能感受它的精神,它的风情。此句让你有如上所述的审美感受。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人归去,是在夕阳西下后,这正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这使人想起这样的故事:在后宫粉黛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信递给贵夫人,原来是吴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在胸中的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其中浸染着对人事盛衰的感慨。然而李叔同,可能又是一种触角,他触摸到了历史与文化,抚摸到了这陌上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体味到了让心灵在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正因为如此,才让人归去,以便不让人们在看到花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时而唏嘘不巳。 作诗是讲求意境的,李叔同不仅精于音、画,更精于诗,他是深通“无我之境”的。由于“无我”,诗词的天地才广大无边,诗学的语言与宇宙观是息息相关的。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所发展出来的认识论的宇宙观,强调自我追索非我的世界的之事的理性程序,因为没有诗的媒介,因而难以表达的。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他不是用佛学里小乘或大乘的宗教意义,而是用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从媒介的“花”到作品中整个精神生命,创造了一个“淡”的“无我”之境。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特浓烈人生哲学有“我”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恰淡生活观的“无我”者,也未必不是又一种积极。尤其是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这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诗句便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合唱作品《春游》的歌词,又用自然流畅的曲调,抒情优美的旋律,十分工整的曲式结构,科学的和声,把歌词的意境塑造到充分、完美,因此是我国近代音乐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范作品。 读歌词,唱歌曲,想弘一,能让你从《春游》中得到启示: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回答3:

李叔同

(1880一1942) 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又名岸、广侯,字叔同,号漱筒,别号息霜、晚晴老人等。祖籍平湖,生于天津。祖父李锐,始徙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吏部主事。叔同早慧,七八岁学千家诗、唐诗,并习石鼓文、篆书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因受"康党"之嫌,奉母携眷,避祸上海。不久加入袁希濂、许幻园等创立的城南文社,所作诗文词赋,为文社之冠,书法深得汉魏六朝之秘,篆书刻石亦佳,于上海文坛初露头角。二十七年,与僧宗仰、画家任伯年、书法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同年,出版了收录所藏名刻与自刻印章的《李庐印谱》和诗作《李庐诗钟》。次年秋,入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二十八年,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应试,不第,仍回南洋公学攻读。是年冬,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蔡元培总教习同情学生,辞职离校。李叔同亦与同学相率退学。三十年,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参加穆藕初、马相伯等人组织的沪学会。翌年秋,去日本留学,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欧油画,并入音乐学校兼学钢琴。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在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指导下,与曾孝谷等人发起组织春柳社。次年春,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饰女主角,为我国话剧运动开创者之一。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专门学堂任图案教员,不久,离律赴沪,任城东女学堂音乐教员。三年三月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人以诗文宣扬民族主义思想,鼓吹革命。民国元年(1912)春,在上海先后任《太平洋报》、《文美杂志》编辑。同年秋,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的图画教员及全校音乐教员。后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先后共7年。所编《春游》、《早秋》等歌曲,引用外国歌曲配新词作教材。在此期间,对我国早期艺术教育有创新贡献,培养造就了一批美术、音乐人才,其中有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他自幼即深受佛教影响,辛亥革命后,目睹时事日非,遂萌生摆脱世事,遁入佛门之念。6年1月,去杭州虎跑定慧寺拜了悟为师,取名演音,号弘一,受居士戒;次年8月,正式在定慧寺削发出家。受戒后,应范古农之邀至嘉兴精严寺小住,检理大藏经,为之标签,并书写佛经语赠人。此后寄迹于苏、浙、闽寺宇之间,孜孜不倦研究佛学,弘扬佛法,遂成一代名僧,人称弘一法师。26年芦沟桥事变后,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勉励佛教徒爱国抗日,并在所住之处题"殉教堂"三字。31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不二祠圆寂。李叔同为现代艺术奇才,涉足的艺术领域广泛,诗词、书法、金石、美术、音乐、戏剧,都享有盛誉。作画讲究整体;音乐以作词配曲为主,有《春游》、《送别》、《早秋》等。其金石篆刻和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39岁后,放弃艺术创作,皈依佛门。其佛学著作10余种,主要有《寒笳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记》、《戒本羯磨随讲别录》、《互戒相经笺要》等,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