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盆地晚三叠世三角洲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2025-04-08 16:04: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作者在西昌盆地昭觉瓦井乡三叠系剖面中首次发现了典型的河湖三角洲沉积(图6.5)。这不仅促进了西昌盆地三叠系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对该区油气地质勘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野外剖面、光片5块、薄片和铸体薄片40块的观察,21件样品的粒度分析、10件样品的压汞及物性分析以及部分样品的有机地化测试结果,获得了白果湾组较为丰富的资料,这里重点报道昭觉瓦井T3b剖面河湖三角洲的沉积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6.3.1 区域地质概况

西昌盆地位于扬子地台的西缘。上三叠统白果湾组为一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均属于T3b上亚组,缺乏T3b下亚组,与上覆下侏罗统益门组(J1y)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东部与下伏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呈平行不整合,在中、西部由东向西逐渐超覆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上震旦统灯影组及寒武纪地层之上,T3b地层在西昌盆地范围内均有分布,常由25~40个次深湖→浅湖→滨浅湖(湖滩)→滨岸(沼泽)→沼泽向上变浅的层序构成。地层具有自北向南厚度减薄之势。如北部甘洛田坝厚996.1m,越西裤裆沟厚578m,喜德高乐村至昭觉耳可村一带厚398m,昭觉瓦井549.71m,普格小兴场215.8m,普格西罗214.8m,T3b地层厚度明显受沉积古构造背景的影响。

6.3.2 沉积学特征

6.3.2.1 剖面特征

实测剖面主要位于昭觉瓦井、越西裤裆沟和普格西罗等(图6.5)。其中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最明显最典型的当属昭觉瓦井剖面,在该剖面中,三角洲相沉积位于剖面的下部,厚30~60m。现介绍如下:

9~8分层(上覆地层):滨浅湖亚相灰色中薄层粉砂岩、砂岩及泥岩;

7~6分层,厚3~10m,薄层泥质粉砂岩和炭质页岩夹煤层,产植物化石碎片和陆相瓣鳃类化石,属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5~2分层,厚30~45m,灰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粗,具板状、楔形、

平行层理及枕状、火焰、包卷及滑塌等构造,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1分层,厚0~3m,暗灰色中薄层富有机质页岩和铝土质泥岩夹底砾岩,属前三角洲沉积。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中层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

图6.5 西昌盆地晚三叠世白果湾期沉积相图

1—沉积相界限,推测沉积相界限;2—等厚线/m;3—推测物探方向;4—页岩、砂岩区;5—杂砾岩区;6—泥、粉砂、砂岩区;7—白果湾组底部三角洲相;8—含砾砂岩区;9—混积岩区;10—剖面位置

6.3.2.2 沉积相特征

河湖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于该剖面底部1~7分层,表明在白果湾期早期,研究区北部为一构造湖盆中的三角洲,其形成主要受河流作用的影响,具完整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和向上变粗层序,横向上分布于昭觉县境内及附近(图6.5)。根据三角洲沉积体的内部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如下亚相(图6.6):

1)三角洲平原亚相。位于剖面的6~7分层,由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天然堤及分支河湾沼泽构成(图6.6)。主要为砂岩、泥岩夹煤层,见植物化石碎片。

2)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远沙坝和河口沙坝构成,在本剖面分布于2~5分层中。其C-M图特征见图6.7,粒度分布曲线特征如图6.8所示。岩性以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以及枕状、包卷、火焰、滑塌等各种同生变形构造(图6.7)。

3)前三角洲亚相。位于波基面以下,属滨外湖泊沉积,受湖泊影响。为该剖面的T3b底部1分层。沉积物由暗色富有机质粘土及铝土质粘土构成,分布不均匀,成层不稳定,具水平层理。可见生物扰动构造。

图6.6 河湖三角洲沉积剖面结构(昭觉瓦井T3b组底)

6.3.3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许多重要的油气田赋存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如古尼日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我国大庆某些层位中的三角洲和苏北溱潼拗陷始新世三角洲等。

通过对研究区三角洲沉积生、储、盖条件的研究证实,三角洲沉积之所以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因为具备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

图6.7 三角洲沉积C-M图

(昭觉瓦井T3b剖面底部5~6层)

图6.8 三角洲相粒度分布曲线

(昭觉瓦井底部2~5分层)

6.3.3.1 生油条件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明,前三角洲深灰色泥岩属Ⅰ-Ⅱ型母质,平均有机碳含量0.6%~0.98%,氯仿沥青A含量为4500×10-6~1000×10-6,平均有机烃含量为0.0098%;三角洲平原亚相炭质页岩属Ⅰ-Ⅲ型干酪根,平均有机碳含量、平均氯仿沥青A含量和平均有机烃含量分别为1.12%,1100×10-6和0.0105%,均具有良好的生油气条件。其原因是:①由大陆搬运而来的大量有机质及碎屑物沉积在前三角洲地区,为附近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而该区生物非常发育,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前三角洲处于浪基面以下,静水、氧气不足,处于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③沉积物主要是热导率低的暗色承压泥岩,形成地下温度和地层压力高异常,使有机质较快地向烃类转化。一般而言,保存的有机质愈多,愈有可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藏。

6.3.3.2 储集条件

对研究区河湖三角洲沉积中诸砂体进行了缝洞情况、物性分析、铸体薄片、压汞试验和测试等方面的研究,评价结果表明:①压汞曲线特征表现为一型曲线模式,即曲线具有粗歪度、单峰正偏、分选好、Rd、R50大,Pd、Pc50、Smin小等特征,属良好的储层孔隙结构;②原生孔隙及次生溶蚀孔隙同时发育,孔缝连通良好,中高孔渗条件,孔隙度15.15%~15.58%,渗透率>7.5×10-5μm2;③薄片平均面孔率18.75%。综合评价为区内I级储层。有利砂体包括河道沙体、河口沙坝、远沙坝及前缘席状砂体,它们与前三角洲深灰色泥岩呈犬牙交错状产出,生储配套密切,为大量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6.3.3.3 盖层条件

三角洲平原上广泛分布的分支河湾及湖湾区细粒沉积通常构成良好的盖层。由于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导致进积-退积型交互沉积,从而造成三角洲平原亚相细粒沉积物覆盖在三角洲前缘高孔粗粒沉积砂体之上的多旋回储盖组合。

6.3.3.4 圈闭类型

三角洲沉积体系内油气藏类型较多,已为许多勘探成果所证实。三角洲沉积常见如下圈闭类型:①与同生断层和同生背斜有关的断层圈闭和背斜圈闭;②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种岩性交错穿插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③地层尖灭或地层不整合圈闭;④复合圈闭;⑤穿刺圈闭等。

6.3.3.5 分布范围

从白果湾期沉积相图(图6.5)可知,此三角洲面积约800km2,推测埋于地下面积也有300km2,埋深2~3km。因有深湖相的生油岩及各种砂体作储层,形成了极为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勘探有利地区可能在昭觉与西昌之间,在地下可能变得更好。

6.3.4 结论

西昌盆地上三叠统三角洲相的发现,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区域,昭觉—西昌间既有上三叠统的三角洲相,又有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海绵生物礁和下二叠统白云岩、礁滩生储层,均是勘探油气的有利层段和区块,本区交通较方便,埋深不太深,对勘探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