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 的 两千一百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 的 印象是,王朝 的 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 的 周期,这种历史 的 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 的 所谓 “五德终始说”。宇宙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剋,把它附会到王朝命运 的 兴替上。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毛泽东、黄炎培 的 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 的 不说,所亲眼看到 的 ,真 所谓 ‘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的 支配力。”这大概是第一次提出王朝兴亡周期率问题。历史上那些享国时期长一些、版图大一些、国力强一些 的 王朝,数得出来 的 有十几个,我这里列了一个具体 的 表(见下面表1)。有 的 王朝虽然时间短,但地位重要,也把它们排上了。从这个表可以看到,有 的 王朝历时长一些,像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各近200年或200年以上,唐、明、清更长一些,近300年。 这些王朝都有着相似 的 历程,即兴盛——停滞——衰亡,而由新 的 王朝所取代。各个王朝面临 的 问题也有相似之处,借用黄炎培 的 话,称之为王朝兴亡周期率。那些时间短促 的 王朝,如秦朝、隋朝,其兴也骤,其亡也速,在很短 的 时间内其矛盾迅速激化、爆发,似乎是更明显地说明了王朝兴亡周期率 的 作用。 二、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有三种途径 一个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不外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靠战争, 所谓 “以马上得天下”。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旧王朝末年 的 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旧王朝,新王朝在战乱中乘时而起,其中有 的 是起义领袖蜕化为新 的 封建帝王,像秦末 的 刘邦,元末 的 朱元璋;有 的 是在农民大起义失败后,贵族军阀在群雄混战中建立起新朝,像新莽末年 的 刘秀。另一种情况是农民大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旧王朝,但给了它致命 的 一击,使它瓦解,新王朝在起义后 的 混战中降生。像东汉末年 的 黄巾起义、唐之代隋、唐末 的 黄巢等。 在这两种情况中,王朝末年 的 农民起义在旧王朝 的 覆亡中起了决定性 的 作用。不管农民起义 的 结局如何,政权最后还是落到了新 的 封建王朝手里,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下来。 第二种途径是王朝 的 更代采取了非暴力 的 手段,新兴统治集团操控了国家 的 军事 和 政治,威逼旧王朝统治者交出政权,美其名曰效法尧舜 的 “ 禅让 ”,其实就是篡位。像王莽 的 代西汉、 曹丕 的 代东汉、 司马炎 的 代曹魏、杨坚 的 代北周、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取代 后周,都是借用了“ 禅让 ” 的 名义。“ 禅让 ”里最具有戏剧性 的 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来是军队将领,他要篡后周 的 皇位,后来周世宗打仗病死了,七岁 的 小皇帝即位,赵匡胤控制了兵权,就使阴谋先制造舆论说后周 的 皇帝干不长,要换人,然后就得到一个谎报 的 军情,说北方 的 辽国进攻。于是,他马上带兵出征,走到开封四周 的 陈桥驿,他停下来喝酒,半夜里发生兵变,部下闹起来,把赵匡胤从睡梦中叫醒,糊里糊涂穿上皇帝 的 黄袍,即位当皇帝。然后就急忙回到汴京开封,改朝换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中国历史上 和 平篡位最有戏剧性 的 一场。
到东汉末年,曹操、曹丕父子,一个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一个则导演了一出堪称世界政治史上绝妙之作的“禅让”大戏。成为后世欲禅让者学习的楷模。赵翼说:“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者,且数十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以后历代代起之君,在以新代旧之时,总不忘这么一段“禅让”的戏路。宋齐梁陈,权臣弄权自不待言,即使是打来的江山,仍要如此。如隋唐的替代鼎革,仍有隋禅唐册,其言云:“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该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若释重负,感泰兼怀。”虽然语气是重了点,对隋不留半点情面,但毕竟还是“隋”禅“唐”的啊! 可见 曹丕和司马炎闹出的禅让 只不过是一场 闹剧 “观政治,可知“禅让”,而所谓“禅让”,不过一皇帝的新衣耳。”是典型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