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岁读王摩诘的绝句《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中古之学,于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乃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而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 当我们追溯啸的历史的时候,活跃在魏晋之际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210~263年)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啸由汉末、三国时代推移到两晋士林,其桥梁性人物正是阮籍。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冲破了虚伪礼教的束缚和名纲利索的羁绊,掀起了率意而行、酣放恣肆的任达之风,而啸正是以富于艺术美的音乐形式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时代风气。 阮籍之啸的艺术渊源 阮籍的啸术是渊源有自的。在这方面,他有两位“导师”。其一是“苏门真人”,《世说新语·栖逸》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