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本意和引申义

2025-02-24 10:50:5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信的本意为::真心诚意,诚实,不欺骗,不怀疑,不认为可靠的(形容词)。

信的引申义:

1、动词:相信;信任;守信用 ;证实;应验。

2、名词:信约;盟约;符契;凭证;书信;信件;中国姓氏。

3、副词:放任;随便;果真;的确。

信读shēn时与古代的“伸”相同,有舒展开、表白的意思。

扩展资料:

信的反义词:

信——疑

疑:不信、猜度。

信的词性及运用:

1、形容词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释义:真心实意的话语说出来是不好听的,那些悦耳好听的话语却是不可靠的。

2、动词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写道:“亲之信之。”

释义:和忠义有能力的大臣亲近,并相信他们的话,信任他们的为人。

3、副词

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这样一句:“信知生难恶,反是生女好”

释义: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

回答2:

信,两个读音:xìn和shēn。

一、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真实,不虚伪。

1、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信,就是诚实,专心一意不改变。

2、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人民没有过分的欲求并能得偿所愿,那叫做信。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引申义:相信,信任。

1、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不相信自己。

2、是二者,余未信之。——《小石城山记》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3、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左传·襄公元年》

以继续友好、取得信任、商讨国事、补正过失,这是礼仪中的大事。

4、符契;凭证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姓氏

二、读作shēn时古同“伸”,是舒展开,表白的意思。

扩展资料:

信姓出自姬姓,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后代。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信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黑龙江、新疆、内蒙、山西等地。

信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有信期,南北朝时,北齐有信都芳,河间人,数学家,宋代有信世昌,东平人,山水画师,明代有信恭,任主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信

回答3:

信,两个读音:xìn和shēn。

一、信的本意:

基本字义是诚实,不欺骗,不怀疑,认为可靠的意思。

1、吾谏官也,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人,而信用奸臣。——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译文:我谏官呢,不能让天子杀无罪的人,而信任用奸臣。

2、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译文:人民没有过分的欲求并能得偿所愿,那叫做信。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4、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译文:信就是诚,意思是专一不变。

信的引申义:相信;信任;

1、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译文:不能实现那誓约。

2、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译文: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3、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译文:不相信自己。

4、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二:读作shēn时古同“伸”,是舒展开,表白的意思。

扩展资料:

信姓出自姬姓,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后代。无忌系魏昭王之子,封于信陵,人称信陵君。礼贤下士,曾用侯生计,窃符救赵,又率五国联军败秦于函谷关,威震天下。

后魏国君中秦离间计,罢无忌职,无忌日夜淫乐,忧郁而死。其后代子孙以其封号之信字为姓,乃成信氏。见《风俗通》,参见《左传》。信姓也是满族姓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汉语汉字)

回答4:

信 [xìn]
本意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引申义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崇奉:~仰。~徒。
消息:~息。杳无音~。
函件:~件。~笺。~鸽。~访。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信 [shēn]
古同“伸”,舒展开。
古同“伸”,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