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是西欧、北美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它起源、发展、成熟于欧洲,20 世纪扩展到南北美洲、澳洲等广大地区并影响了全世界,是一种扩张性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由14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6 世纪的宗教改革、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 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8 世纪末19 世纪的工业社会,使西方文化日趋完善成熟。20 世纪50~60 年代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
总体来看,西方文化从其根源分析到其发展过程,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鹜。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民众多信奉基督教,如天主教、新教等,以教堂为主要的精神建筑,多使用拉丁字母,文化上多继承悠久历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但习惯上,尤其是宴请或聚会,美国人习惯晚3—5分钟到达,晚10分钟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为了给女主人一点换衣化妆的时间。
当然,英语国家的人们还有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个人的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这样,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城堡”。因此诸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Are you Catholic?”这类问题是必须避免问的。如果实在想知道别人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先谈谈自己的情况,然后再引对方主动谈出他的情况。
另外,英语国家有用鲜花送礼的习惯,其中也有一些禁忌。首先,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也忌讳送白色的花,如白色百合花,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除此之外,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 圣诞节是西方的大节日,这个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诞布丁联系着。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大多数人都信奉耶稣被叛徒出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受难的故事。为了纪念他设立了“耶稣受难节”,时间是每年复活节前最临近的那个星期五。西方人一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给马钉马蹄铁,以及一切要钉钉子的木工活。 英美社会中有一些常见的迷信说法和禁忌,如下:
1) 下床方向错了,一天都不会顺利。
2) 看见黑猫在你面前横穿马路是不吉利的。
3) 在婚礼举行前的早上,新娘不应见自己的丈夫。
4) 牛躺下预示有雨。
5) 屋里有蟋蟀会带来好运。
6) 从梯子下面走过会带来厄运。
7) 一根火柴点燃三支香烟会给第三个人带来厄运。
8) 打碎镜子会带来7年厄运。
9) 提起兔脚可交好运。
10)在屋中撑伞会倒霉。
这其中有些迷信有其流传的说法,但不少无从考证。如:在英美等国人们都喜欢猫,但对黑猫却有种种的禁忌。在英国,人们常把黑猫与巫婆联系在一起。巫婆在英国文化中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形象:老太婆,头戴尖帽,骑一把扫帚,到处“兴风作浪”。而传说中,巫婆身边常有一只黑猫陪伴。所以直到今天,不少人仍认为黑猫主凶。 在英语中,种族歧视语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在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倍受歧视,过去那些用来咒骂黑人的种族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变成了禁忌语。比如,nigger是侮辱性色彩强烈的完全禁忌语,Negro有蔑视意味,也属禁忌语。英语中“white”表示“清白”“纯洁”“干净”“慈善”等——这些都是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而“black”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污点)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black sheep,不叫white sheep。无恶意的谎言叫white lie,不像ordinary lie(一般的谎言)或black 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坏。
禁忌语的存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人们讳言某人﹑某事﹑某物,但又不能不涉及,要涉及又有所顾忌,这就为委婉语的产生﹑使用和发展创造了客观和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