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但中国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的如意算盘,日本被迫陷入中日持久战泥潭无法自拔。尤其是日本陆军主力投入了中国战场,使得日本当局无力南进进攻英美,北进、南进政策迟迟不能提上日程。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随即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为日本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提供了契机。但中国的持久抗战拖住了日本的后腿,使其无法迈出南进的步伐。面对欧战爆发,日本阿部信行内阁束手无策,于9月4日发表声明:“现今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不介入欧战,专注于为解决中国事变而迈进。”为了能尽快将南进政策提上日程,日本当局集中力量进行对华战争,以便迅速结束中日战争。
1940年5、6月,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西北欧,击败了英法军队,法国败降。德国在欧洲的疯狂扩张牵制了美国、英国、苏联等世界大国,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也大大刺激了日本南进的欲望,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南进机会,叫嚣“不要误了公共汽车”,要加快南进的步伐,跟上德国侵略的速度,乘英法之危,在南洋趁火打劫。
7月27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在《适应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中指出:“同世界形势的变化相对应,改善内外形势,在促进中国事变解决的同时,捕捉良机,解决南方问题。”“关于中国事变的处理,集中政略、战略的综合力量,特别是断绝第三国的援蒋行为等一切手段,尽快使重庆政权屈服。”“在中国事变已解决的情况下,只要内外形势允许,就捕捉良机行使武力,解决南方问题”;“在中国事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如果内外形势特别有利,也可以行驶武力解决南方问题。”这就正式确定了南进政策。
为了准备南进,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1940年9月,日德结成军事同盟,明确地把东亚包括南洋地区划成日本的势力范围,其目的是利用三国同盟对英美施加压力,使其放弃援华政策。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缔造了中立条约,一方面是希望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想削弱苏联的对华援助和支持。10月3日,日本外务省在《日苏国交调整要纲案》中明确要求苏联承认伪满洲国,放弃援蒋政策,抑制八路军的抗日行动等。1941年1月,日本与美国重开谈判,企图利用谈判来达到孤立中国的目的。
这些外交政策的一个共同点是:争取解决中国问题的有利形势,甩掉南进包袱。可见,中国的抗战是日本南进的第一个障碍。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给日本提供了北进进攻苏联的良机。但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无力北进。正如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所言:“现在日本将重兵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不可能。”陆相东条英机也指出,“中国事变必须继续解决”。7月2日,在日本御前会议上,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会议赞同陆军主张,认为北进问题只有等到苏联败局已定,瓜熟蒂落,才能趁火打劫,不战而胜。
如果说1940年,日本对华政策是为了准备南进,那么这次御前会议确定南进方针后,日本对华政策便是为了推进南进政策的实施。此时日本当局感到,要想先解决中国问题再南进已毫无希望了,只有先南进,利用南进的胜利,使得国民政府进一步孤立,才能迫使其屈服。但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认为。中日战争已经5年,“仅仅一个中国,日本的力量就很勉强”,“现又两面作战,情况将会越来越困难”。1941年上半年,武汉地区日军第十一军进行了湖北襄阳作战、江西锦江作战,华北日军在晋东南进行了中原会战等。由于日军主要兵力用于“治安战”,因而,这些小规模的“短促作战”,都以损兵折将而告终。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便成了日本南进最大的后顾之忧。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兵力为51个兵团,具体分布情况是: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东北13个、中国本部22个,太平洋战场10个。在太平洋战场的日本仅10个师团,占总数的19.6%,而在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有35个师团,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的68.6%,这就表明,日本陆军主力仍在中国战场作战。
日本虽然煞费苦心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时机,但面对中国的吃就抗战,日本当局束手无策。中国战场的抗战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互相呼应,使日本处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捉襟见肘,为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的反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四成日军吧,而且到后期都已经是些三流部队了,精锐部队都去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