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记者

2025-02-23 13:17: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时政记者,简而言之,就是报道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新闻的记者。时政记者责任重大,工作标准高,时效性强,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当前,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使受众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大增、主观性更强。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相比,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和趣味性,如果一些时政新闻报道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读者可以不加理会,而随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进一步加强时政活动报道,不断开拓时政新闻报道空间,更加全面地实现时政新闻的价值,找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区,拉近重大主题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确保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准确无误
时政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不仅反映党委、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而且反映重大的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等重要内容。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报道的规格大小、口径松紧、时机选择和节奏把握等都要从全局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考虑。稍有不慎,就会给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因此,时政记者的责任重于泰山,要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确保时政新闻报道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周密严谨。在思想行动上,以坚定不移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为荣,以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业务素养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纪律严格听指挥。
不断创新报道视角和手段,努力开拓报道新空间
当前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的重要性。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 报道往往是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多空话、套话,致使报道冗长干涩,有观众笑说,如果把某些时政报道的时间、地点、人名去掉,跟以前的新闻相比,甚至看不出区别。这是因为时政新闻报道往往原则性很强,要求高,清规戒律多,来不得半点闪失,记者往往因责任重大而忽略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程序化和规范化而不注重新闻报道体裁和写法的创新,结果造成了报道枯燥乏味。时政记者要在报道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尝试性地选择独特视角,大胆创新形式,深化主题,切实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既要放眼全局,完整准确全面地将主题思想报道出来,还要多侧面、多视角地体现和突出时政活动的精髓,用创新性的视角升华主题,在热点、难点、疑点的聚焦中延展,摘取受众最关心的新闻线索,打造出新颖、鲜明、生动的有特色的新闻报道。
深挖时政活动内容、发掘新闻线索,更加全面地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价值
当前,有些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单一,不注重会议新闻的延伸,不少时政新闻报道尤其是会议新闻报道经常是一事一报,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会议是新闻的富矿,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由头,可以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这就要求时政记者在跑机关时,不仅仅是拿材料,参加会议,还要学会做“加法”,注重时政新闻价值的深化,让时政新闻实现增值。时政记者要通过悉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将领导的工作部署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线索,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并对于可能涉及到或已经影响到的个人和群体进行深入采访,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