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1、文言文和现代文形成使用的时间不同:
文言文: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现代文: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2、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文言文: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现代文:表达是没有通过修饰过的。比较通俗易懂。
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现代文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文言文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3、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特征不同:
文言文: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
扩展资料:
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容易,更能清楚的表达人们说话时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难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脑筋,经过反复思考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白话文呢,很容易表达自己所认为的东西,方便易懂。
白话文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它简练,通俗易懂。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文言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白话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是艳汤夏厅瑞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结构(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如:。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而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建立起来的语言体系,特别是语法体系.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像《三言两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