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什么不顾名声执意要杀害亲叔叔呢?

为什么不顾名声执意要杀害亲叔叔呢?
2025-04-26 12:38:2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宽仁治国公平施政,息兵养民少杀慎杀。他认为人命关天,为了减少冤假错案,尽可能的核准复审。在他的努力下,有数千人无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统治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

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为何不顾“害亲”的恶名,会对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明朝初年,威胁皇权的并非是来自草原的强敌,而是祸起萧墙,来自皇室内部的藩王。身为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而汉王朱高煦则效仿父亲,觊觎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帝位。忍无可忍的朱瞻基,为了大明的稳定,只得对叔父朱高煦痛下杀手。

  • 皇孙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靖难的经历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达的亲外孙。跟宅心仁厚的兄长不同,朱高煦性格强横残暴。小时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学习,虽说隔辈人亲,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讨厌这个孙子。

朱棣

朱高煦仗着自己是太祖皇帝的亲孙,经常纵马行凶,在闹市践踏百姓。在涿州还因小事,击杀一名无辜的驿丞,朝臣们因此指责燕王教子无方。靖难之役时,世子朱高炽坐镇北平,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南下。

朱高煦孔武有力,乐战好杀,在白沟河一战成名,率精锐重骑兵猛攻猛打。开国功勋之后,南军都督瞿能跟随李景隆北上讨燕,前一日还差点生擒朱棣,结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袭后方,还没反应过来,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斩于乱军之中。朱高煦跟随朱棣南征,立下赫赫战功。

朱高煦

  • 无法无天的汉王朱高煦

朱棣登基坐殿后,自恃劳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胆大妄为,以昔日的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储之争时,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战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炽,于是在解缙的劝说下,朱棣坚持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位于云南。

但朱高煦找借口不肯就藩,并常随朱棣左右,朱棣无法,只能任由他来。朱高煦为剪除太子势力,将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解缙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学士黄淮也被诬陷下狱。

1415年,朱高煦的封国改封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这才明白朱高煦的夺嫡用意,为避免再次发生同室操戈的内战,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选招募三千精兵,担任自己的护卫,又纵兵抢劫,多行不法。朱高煦随意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车马器物。

朱高煦

事后,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违禁多达几十起,本打算将其废为庶人,但太子朱高炽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为乐安州,太子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兄弟,朱高煦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 与兄长明仁宗博弈

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明仁宗封赏朱高煦,不仅将其长子封为世子,还封朱高煦其他儿子为郡王,并增加朱高煦的俸禄,赏赐宝物来拉拢他,但朱高煦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暗中对抗朱高炽。

1425年农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时年47岁。26岁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炽病重时又被紧急召回北京。身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杀手在必经之路截杀太子朱瞻基,结果没有成功。

朱瞻基

  • 策划谋害朱瞻基,起兵叛乱惹火烧身

朱瞻基即位后,优待叔父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给他们的赏赐要比其他亲王丰厚。但“慈心生祸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认为朱瞻基年轻,软弱可欺,便于1426年农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虽然年轻,但做事果断,之前被朱高煦拉拢的官员纷纷倒戈,明宣宗宣布亲征后,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摇摆不定,叛军还没出乐安就被团团包围,朱高煦没坚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劝降。

文武群臣劝说明宣宗朱瞻基,尽快将朱高煦以正国法,但朱瞻基仅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位于西安门的囚房内。朱瞻基没有追究朱高煦谋反,朱高煦却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视他的时候,用脚故意将朱瞻基绊倒。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铜水缸将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壮汉,他暴怒之余力大无穷,竟将水缸顶起,朱瞻基决意处置朱高煦,命人在铜水缸四周点燃木炭,将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斩草除根,将朱高煦的儿子们处决。

总结:

一代明君朱瞻基处决叔父看似残忍,那是因为朱高煦这位藩王一心对抗明仁宗、明宣宗父子两代朝廷,无论皇帝怎样拉拢收买都没有用,为了避免其他藩王纷纷效仿,朱瞻基只能对朱高煦采取极端手段,所以说这般处置叔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朱瞻基迅速解决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又迫使赵王朱高燧交出兵权,避免了重蹈靖难之役的覆辙。更避免大明陷入分裂和战火之中。困扰明初四位皇帝的藩镇问题,在朱瞻基时期暂时得以解决。

回答2:

朱瞻基杀二叔朱高煦,软禁三叔朱高燧,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不杀他,朝廷始终无法安定。

一、第一次造:容忍

明朝老朱家皇位传承有个十分有趣的怪现象,那就是皇帝钟情的继承人不是儿子而是孙子,朱棣喜欢好圣孙朱瞻基,据说朱高炽能得到皇位,都是站了儿子的光。

这种钟情孙子的情怀,在普通人家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在皇家就是血腥的厮杀:朱棣通过造反夺了朱允炆皇位,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想通过造反夺取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瞻基在南京读书,皇帝朱高炽在北京驾崩,久怀造反之心的朱高煦弟兄俩策划在太子回京途中截杀他,被朱瞻基提早警觉,安全回京。

这次两位叔叔造反,朱瞻基不仅没有惩处,还封官进爵,大加封赏。赢得了朝臣民心。

二、再次造反:软禁

朱高煦一次造反不成,又来第二次,到带兵跑到山东等地,以清君侧的理由,再次举起讨伐朱瞻基近臣夏原吉的大旗。

面对叔叔的第二次造反,朱瞻基没有立即下令剿灭,先送书信劝其回心转意,并把夏原吉一并送到朱高煦帐中,等于让二位叔叔造反没有了理由。

无奈,朱高煦勇武第一,太迷信拳头,仍然不悔改,继续造反。把民心丢尽了。

这次,朱瞻基御驾亲征,利用亲情瓦解了朱高煦等的阵营,将士不想再造法下去。这下朱高煦哥俩又被捉回了京城,软禁了起来。

三、用脚绊倒朱瞻基:活活烤死

朱高煦可以说一辈子看不上朱瞻基父子,在软禁期间,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不料朱高煦竟然把他绊倒,让这位隐忍多年的皇帝火大起来,当场让手下架起铜锅,底下烧柴,上面火烤,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朱瞻基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杀了亲叔叔,朝臣中为朱高煦说话的人很少,通过接二连三地容忍和示弱,朱瞻基既杀了朱高煦,又得到天下民心,他才是驾驭皇权的个中高手。

回答3:

宣宗朱瞻基前去看望被幽禁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了解一下这位谋反失败的叔叔的近况。不料,朱高煦故意绊倒了朱瞻基。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了。朱高煦的死属于咎由自取,他是一位屡教不改的野心家,终致灭亡。

先谈一下宣宗对叔叔的宽容。在南京到北京奔丧的路上,朱高煦暗算朱瞻基未遂。朱瞻基继位后,他对朱高煦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照办。宣宗这些不计前嫌的宽容,没能换来朱高煦的安稳。再看一下朱高煦的悸动的心、僭越行为,便于了解他的覆灭之路。

朱瞻基剧照

悸动的心

父亲朱棣给儿子埋下欲望的种子。靖难之役时,朱棣在浦子口被朝廷军队击败。当见到朱高煦率军赶到时。朱棣大喜道:“我儿应当奋勇战斗,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于是,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从此,皇位在朱高煦的心中成为一种追求。

朱高煦剧照

多次抗旨僭越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册封朱高煦为汉王,另其前往藩国云南。经过数次动情地求父亲后,朱高煦免于前往云南。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甚至杀害朝廷大员。明仁宗病逝后,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另外,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立功,仗着父亲朱棣的喜爱,朱高煦多次请求增加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可见,这些都是朱高煦野心的具体表现。

朱高炽剧照

终于,在朱瞻基即位的第二年,朱高煦反了。朱瞻基接受大学士杨荣的建议御驾亲征。参与谋反的士兵,出卖了朱高煦,要将他献出,以求皇帝赦免。知道此事的朱高煦,自己投降了。仁厚的朱瞻基并没有处死叔叔朱高煦,只是将他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之后,便有了前文中朱瞻基被绊倒的那一幕。

可以说,朱高煦的死是自取灭亡,宣宗多次想放过叔叔,但是还是被他无底线的行为激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