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是一种爵位(可以认为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荣誉),不是官位,不能和现在的职位直接对比。
封国公的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一般都是现在的将军或者总司令、总理。
古代五等爵中有“公爵”,位第一。晋代始有“开国郡公”、“县公”之称,历代沿置不革,北周封皇子为国公。隋封爵有国公,位次郡王,高于郡公,沿袭至明。明以后去“开国”两字。宗室封爵,唐、宋、辽、金四代亦有“国公”之称。清代有镇国公与辅国公,次于贝勒、贝子,高于镇国将军与辅国将军。
扩展资料:
北周以前,有封国的公爵(包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禅代前权臣所封的公爵等)都可称“国公”,但此时“国公”并不是一种爵位。例如:东汉魏公曹操
按唐制: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有许多名臣都被授予国公的爵位,如:隋朝:沛国公郑译
清朝公爵分一至三等,超品,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忠勇一等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公
国公只是一种身份,地位,并不是官职,一般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是皇亲国戚才有的,所以不能和现在的官职比。类似于建国初期的国家荣誉主席。所以他是地位高,而没有实权的,如果皇帝要让他办什么事的话要另外任命官职的,比如钦差大臣。
扩展资料:
1、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但某些国家(例如不列颠)在封建制度没落后,依然沿用爵位体系。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2、超品:
封建王朝中品级的一种,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比一品都高。普通官员是无法得到的,即使丞相也不例外。
3、国公: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该封爵亦传至越南。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居于郡公、县公之上。封爵亦传至越南。
参考资料:
爵位-百度百科
超品-百度百科
国公-百度百科
国公只是一种身份,地位,并不是官职,一般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是皇亲国戚才有的,当然也有些将军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被称为国公的。但是国公不能和现在的官职比。
也就是说国公的地位很高,基本上那些有官职的人见了他都要下拜的,如果非要和现在的官比较的话,有点像建国初期的国家荣誉主席。所以他是地位高,而没有实权的,如果皇帝要让他办什么事的话要另外任命官职的,比如钦差大臣。
扩展资料: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该封爵亦传至越南。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居于郡公、县公之上。封爵亦传至越南。
北周以前,有封国的公爵(包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禅代前权臣所封的公爵等)都可称“国公”,但此时“国公”并不是一种爵位。
按唐制: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有许多名臣都被授予国公的爵位。但是唐朝的公爵都是只有爵位俸禄没有封地的,也就是说是荣誉称号,比如颜真卿是鲁国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公
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中有“公爵”,位第一。晋代始有“开国郡公”、“县公”之称,历代沿置不革,北周封皇子为国公。隋封爵有国公,位次郡王,高于郡公,沿袭至明。明以后去“开国”两字。宗室封爵,唐、宋、辽、金四代亦有“国公”之称。清代有镇国公与辅国公,次于贝勒、贝子,高于镇国将军与辅国将军。
封爵名。 隋 始置。自唐至明皆因之。《隋书·百官志下》:“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阶崇金紫,爵极国公。”《宋史·职官志三》:“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国公,曰郡公,曰县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那谢尧文是派去和浙江的小朝廷通消息的,怎么从他身上会搜得出鲁王以海封洪承畴为国公的诏书?”
简而言之,它是一种爵位(可以认为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荣誉),不是职位,不能和现在的官职对应
一定要说个大概,那就只能推测了,能封到国公这个爵位的人,那一定是有过很大功劳的人(正常情况下),像魏征,李靖,寇准,徐达都是国公,所以能封国公,职务一般都是总理(副总理)或总司令(副总司令)一级的大员,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不过还是要注意,刚才那只是一种情况,皇亲国戚也能封国公,但是不一定有权力,爵位和官职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国公只是一种身份,地位,并不是官职,一般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是皇亲国戚才有的,所以不能和现在的官职比。
也就是说国公的地位很高,基本上那些有官职的人见了他都要下拜的,如果非要和现在的官比较的话,有点像建国初期的国家荣誉主席。所以他是地位高,而没有实权的,如果皇帝要让他办什么事的话要另外任命官职的,比如钦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