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未都不收藏任何书画?

2025-04-30 17:29: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闲谈起古玩行的大玩家,我们自然会想起马未都——马爷。在绝大多数人意识中,“马未都”这个名字,甚至要比“古玩行”三字更感熟悉。

马爷永远是人精。他55年生人,30岁前后,其实啥钱没有,就开始人弃我取,不务正业,专力捡拾别人看不上的中国古代器物。30年下来,他的收藏规模早已是洋洋大观,举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等已逾千件,论身价难以估摸。到了1996年10月,他更是已一己之力,四方奔走,终得成立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加上他2008年就在百家讲坛大火,无形中他实际已成为了中国当代古玩界第一号代言人。

马爷的那些收藏,差不多前十年都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典型的江湖人士收藏法,挑破捡烂、巧取豪夺,低买高卖。靠的是运气,凭的是眼力,冲的是义气,耍的是心眼。过去,多数古董商人都是这么弄饭吃的,这么积累起身家的。这是客观评述,不是要贬低马爷什么。

马爷不是出身贵富之家,祖上几代也都和文化没啥关系。他早年是工人,后来因写了篇《今夜月儿明》的小说,进了杂志社作编辑,论古代文化素养并没多少,论钱更是电视机都买不起,他能脱颖而出,是遇上上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眼光又贼精,所以成名。

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书画还有价值,但古代器物之类根本没人要,一些人精就此轻轻松松或白捡、或贱价弄到很多价值连城的好东西,加上有很多老前辈赋闲在家就等着年轻人找他们聊天,传授经验,不少人就此成为大藏家。比如我们的马爷。

马爷数十年在古玩行摸爬滚打,对于器物是见多识广的,又长期给富豪们充当这两个领域的经纪人工作,理论和实践功夫兼具,眼力是了得的,在电视上指点江山,也肯定是谁都震的住。

但中国书画,他还是外行。收藏界的铁律,就是外行不碰,他自然会谨守此规,不越雷池一步。当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他早先就在博客中说明了:就市场价值而言,瓷器、家具等器物类艺术品更易为西方人喜爱,所以它们的国际拍卖价格也就最高,而书画没有那么好的行情,基本都是中国人自己在玩。

从市场决定艺术价值而论,商人马未都,都不会去搞书画这样没大钱挣的买卖。在中国文化界,马未都马爷是我最佩服的人精。他不收书画,只是他精明的一个面向罢了。

回答2:

马爷的平生所学,我以为,论起最独到的地方,是市场的实践经验;而谈到他最牛的领域,当是瓷器与家具。对于书画,不能说他一窍不通,但也绝对是很陌生的。随便扔给他一张明清字画,他都没啥把握鉴定。他缺乏这方面的学问、积累和功夫。工艺品与书画,严格说来,毕竟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前者工匠所为,后者出自文人之手。收藏史上我们几乎都见不到同时集大成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