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

2025-04-24 12:29: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马泽忠 刘俊波 张孝成 刘智华

(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

摘要:按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实行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本项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以农用地分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外业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利用等-标准粮产量数学模型,完成了重庆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系数制订。研究表明,农用地利用等更能反映不同质量等别的农用地及其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以农用地利用等进行按等级折算更吻合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庆市农用地最高等别与最低等别的折算系数为2.92,符合重庆市实际情况。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标准粮产量;折算系数;重庆市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考虑到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限制,应立足于通过提高补充耕地等级,达到占用耕地的等级,实现“占一补一”,不宜提倡用增加补充耕地数量抵顶质量,即“以多补少”;在现阶段,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也不允许以补充高等级耕地为由减少补充耕地数量,即“以质抵量”。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应立足于“占一补一”,提高补充耕地等级;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补充耕地等级无法达到被占用耕地等级的,须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面积。

1 重庆市概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东部(E105°17′~110°11′、N28°10′~32°13′),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北接四川省,北连陕西省。全市共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总面积8.24万km2。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665.39 亿元,比2003年增长 12.2%,绝对数是1997年的2.3 倍。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8.9℃,年总降雨量1025.0 mm;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为400m,相对高差2800m以上,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重峦叠嶂,风景秀美,旅游业发达。

根据200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农用地为 10416.03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41%,其中,耕地面积3431.13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80%;林地 4876.91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39.53%;园地 331.42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 2.69%;牧草地占357.08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2.89%;其他农用地 1419.50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0%。农用耕地开发较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

2 按等级折算研究技术路线

采用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计算等级折算系数更能反映不同质量等别农用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因为标准粮产量是农用地综合粮食生产能力的反映,利用等指数是最优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用方式和水平的粮食生产能力。因此,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更吻合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目的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如下(图1)。

(1)划分二级区,选取典型县 将重庆市划分为4个二级区,并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相似的原则,在每个二级区选取一个典型县;

(2)典型县农用分等 以农用地分等规程为指导,对4个典型县农用地进行分等,确定不同地块(分等单元)的利用等别;

(3)计算标准粮产量 以农用地分等中采用的标准粮产量比系数 (β) 为折算系数,计算4个典型县调查样点标准粮产量;

(4)建立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对应关系;

(5)制订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折算系数表。

图1 按等级折算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选取典型县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划分为4个二级区,已初步实现了全市分等成果的平衡,全市共划分为12个利用等,在对重庆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相关指数和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专家咨询,在4个二级区内分布选取一个典型县:大足县、梁平县、巫溪县和彭水县。由于农用地分等研究中的4个试点县成果具有可比性,为了检验在试点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用地分等体系是否适用于非试点县,所以在选取的典型县中,除大足县为农用地分等试点县外,其余3个典型县均为农用地分等非试点县(图2)。

图2 重庆市按等折算典型县位置分布示意图

3.2 调查样点选取

在4个典型县外业调查样点的选取中,以村为对象,选取不同指标区和不同海拔高程代表村;包括不同土壤类型的村;兼顾距离城市远近不同的村;涵盖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最高、最低地块,不同自然等级、利用等级地块的村。根据4个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提取典型村分等图斑自然属性数据、利用系数数据、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等数据。

3.3 利用等的划分

将4个典型县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中的利用等指数汇总,按100 分值间距,划分为12个等级。大足县利用等级分布在1~12 等,面积分布最多的等为7 等,其次为6 等;梁平县利用等级分布在3~12等,面积分布最多的等为8等,其次为9等;彭水县利用等级分布在1~11 等,面积分布最多的等为5 等,其次为4 等;巫溪县利用等级分布在1~12 等,面积分布最多的等为4 等,其次为5 等。

3.4 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的回归分析

将调查得到的不同的作物产量经过β系数的换算,折成了和农用地分等采用的标准耕作制度下相一致的作物产量。再将其折算成以水稻为基准作物地标准粮产量。根据野外调查数据,每一个调查样点对应一个利用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建立调查样点的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其分析情况如图3。

图3 典型县调查样点的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回归分析

由于本次按等级折算研究的各典型县调查样点在数量上,均占各典型县分等单元图斑的5%以上;在空间分布上,覆盖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自然等级、利用等级的图斑,因此:由这些调查样点的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建立的回归分析对各自所在的典型县适用;农用地分等中同一二级区采用相同的分等参数,根据4个典型县调查样点建立的回归方程对各自二级区适用。

由于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所形成的指数是在全市标准样地控制下,4个典型县即4个二级区之间可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将4个典型县所有调查样点汇集在一起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线性方程在全市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该线性方程即为重庆市的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的换算公式:

y=6.68 x-875.43

式中,y为标准粮产量,单位 kg/hm2,为利用等指数。

3.5 利用等-标准粮产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外业调查样点逐个进行等级归类,计算4个典型县的调查样点的利用等级和标准粮产量的对应关系,其每一个利用等级的平均利用等指数采用该利用等级包含的所有外业调查样点的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标准粮产量是将平均利用等指数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其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调查样点农用地利用等别与标准粮产量的对应关系

4 制订折算系数表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切实解决当前补充耕地质量问题,确保补充耕地与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必要手段;是实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研究中,必须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进行折算,即根据每一个利用等级对应的标准粮产量,计算等级折算系数,等级折算系数按下式计算:

Kij=Qi/ Qj

式中:i,j为农用地折算等级序号,其中i的等级高于j的等级;Kij为第i等地折算成第j等地的折算系数;Qi、Qj为第i、第j等地的标准粮产量,该产量将其对应的各等级平均利用等指数带入回归方程y=6.68 x-875.43得到。

由上述折算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到重庆市按等级折算系数表如表2。

表2 重庆市按等级折算系数表

通过对重庆市农业局专家的咨询和统计资料分析,基于普遍的耕作水平,重庆市的最高产量大概在750 kg/亩左右,最低产量250 kg/亩,由此简略计算出的最大折算系数在接近3,因此本项得到的最大等级折算系数比较合理,符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

5 结论与讨论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占一补一”,通过本项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农用地利用能够反映不同质量等别的农用地及其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以农用地利用等进行按等级折算吻合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2)重庆市农用地最高等别与最低等别的折算系数为2.92,适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

(3)重庆市农用地按等级折算以粮食生产能力 50kg 为折算基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通过本项研究,为重庆市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参考文献

张凤荣.农用地分等计算环节与应注意的几个关键参数.国土资源,2005,(2):18~22

王洪波,许皞,霍习良等.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求算方法及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4):18~22

赵安等.FAO-AEZ法计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模型及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4):528~533

沈勤鲁,黄锦东.实施土地整理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4):14~17

朱青,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用地资源质量评价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 (2):188~193

王秋香.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5,(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