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义
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
2、原文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3、出处
《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创作诗词,出自《毛泽东诗词集》。
1、赏析
此诗起首二句就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接着的二句写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杨开慧烈士,诗人早年的妻子的美丽身影,天上人间神人合一,难以区分
诗人的怀念之情通过最初的四行之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画面,画面不仅令诗人高兴,也可以告慰诗人的朋友以及过逝的亲人、爱侣。新中国阵阵汹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头翻卷一曲感动天地的颂歌响彻湘江大地。诗人从忆念之情转入对欣欣向荣的祖国的感奋之情。
接着最后二行诗人再度缅怀故乡,并激励故乡儿女再织锦绣,再创黎明般的辉煌。其中“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以“寥廓”代“吴越”境界更为扩大,随着这寥廓苍茫的晨景,诗人似乎真的梦回到他芙蓉盛开,朝霞满天的家乡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答友人
出自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涉及娥皇、女英和舜帝的故事。娥皇和女英,为了寻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潇湘。得知舜帝死在苍梧,泪如滂沱,守着潇湘竹,“斑竹一枝千滴泪”。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红霞万朵百年衣”,天边红霞无数,那就是她们永远穿在身的美丽衣裙!这就是永恒的“爱之歌”。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一支湘妃竹就记录了娥皇、女英千滴的泪水,天边的红霞万朵,就好似为湘水披上了厚厚的寒衣。
下面有些资料。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注释
〔答友人〕这首诗写作者对湖南的怀念和祝愿。友人即周世钊。本诗作者手迹原题为“答周世钊同学”,后改为“答友人”。周世钊(一八九七——一九七六),湖南宁乡人,是作者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曾加入新民学会。这时任湖南省副省长。解放后与作者信件来往颇多,并有诗词唱和。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作者给周的信中,在引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见本诗〔芙蓉国〕注),“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岳麓山联语)两联以后说:“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可以跟本诗印证。
〔九嶷(yí疑)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城南六十里。古代传说:尧帝有二女,名娥皇、女英,同嫁舜帝。舜南游死于苍梧,即葬其地。二妃寻舜至湘江,悼念不已,泪滴竹上而成斑点,称为湘妃竹。所以下文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之句。
〔帝子〕即指尧帝女娥皇、女英。
〔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指“未及山顶”的高处(见《尔雅·释山》疏)。
〔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雪〕形容白浪。
〔长岛〕长沙橘子洲(见《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注),代指长沙。
〔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句。
〔芙蓉国〕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芙蓉国是说木芙蓉花到处盛开的地方,这里指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