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主要是由于产伤或子宫内位置不良所引起的胸锁乳突肌病变。小儿斜颈若得不到及时纠正,患侧面部软组织可随生长发育而进一步缩短,颈部深筋膜挛缩变厚,斜方肌变短,颈动脉鞘与血管挛缩,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侧弯畸形。
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只要及时发现,合理治疗,大部分病孩在一岁以内能够治愈,方法如下:
重视姿势矫正 对斜颈的孩子应采取正确的姿势纠正。哺乳时,孩子取患侧卧位。睡觉时调整卧位位置,使阳光或灯光照在病侧;发声和发光的玩具以及电视机、录音机等声音也要来自病侧;并可用枕头垫在病侧。母亲坐位横抱孩子时要让病侧向上,通过抬头,训练颈部的肌肉。
按摩疗法 使患儿仰卧,操作者一手将患儿的头部托起,另一手用手指在肌肉挛缩处作按摩,每次10~15分钟,然后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10~20下。
手术矫正 经以上方法治疗无效、年龄已超过一岁的病儿则应进行手术治疗,切断或部分切除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以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
对每个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都健健康康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但是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宝宝出生时出现了斜颈。那宝宝的斜颈怎么矫正呢?许多家长都很难过。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矫正宝宝斜颈的方法。
在此需要家长朋友注意,宝宝的斜颈越早治疗越好。宝宝年龄在一岁以下,一般情况下通过保守治疗就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不过,假如宝宝长期保守治疗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那就需要手术治疗。以下是关于宝宝斜颈保守治疗的几种方法。
首先按摩就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般早期的按摩都是在医院里进行,等家长学会后再做按摩。做按摩时,家长要先给自己或宝宝斜颈部位涂抹滑石粉。接着家长用自己的食指和拇指,反复按摩宝宝肿块。家长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时动作必须轻柔。这类按摩可以活血、消肿从而使肿块吸收。
第二一个办法就是牵拉。通常来说就是家长不断地把宝宝的头牵向宝宝的身体健康的一边。这样做的最佳次数是每天30-50次。若宝宝有烦躁情绪,家长可分阶段完成。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动作必须轻柔。
除了体位治疗和沙袋固定外,还可以矫正宝宝斜颈。但无论哪种方式,家长都需要坚持不懈并且要有耐心。一般宝宝斜颈在一岁以内都可以矫正治愈,所以家长一定要有信心。宝宝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营养均衡,才能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婴儿斜颈通俗来讲就是歪脖子。不管是平躺,还是妈妈把宝宝抱起来,小家伙都喜欢把头偏向一侧。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宝宝的勃颈处有硬块。作为家长,应该重视起宝宝的这一现象。那么如果宝宝出现斜颈的情况,应该怎样治疗呢?
眼性、肌性、骨性斜颈这三类是最容易出现在婴儿身上的三种邪见类型。还有一种情况是,宝宝习惯性的将头部偏向一侧,造成习惯性斜颈。眼性斜颈是由于孩子存在斜视的现象,让他在看东西时不得不歪着头。肌性斜颈所指的是宝宝颈部肌肉发生了病变引起的一种斜颈。如果宝宝的颈椎骨发育畸形,则会导致骨性斜径,但是骨性斜径是最少见的一种斜颈类型。
想要治疗婴儿斜颈就必须到医院确认宝宝鞋进的原因,根据不同的病因来进行治疗。如果是习惯性斜径,在家里通过一些方式就可以帮助宝宝恢复。比如说使用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的目光跟随玩具移动,增加颈部的活动频率来改善斜颈的现象。另外还可以给宝宝在颈部上下热敷,帮宝宝按摩一下颈部,经常让宝宝趴卧做抬头练习都可以缓解宝宝斜颈。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总是偏头睡觉,除了考虑外部因素,比如床的位置、枕头的高度,还要检查一下孩子的颈部!
为什么孩子经常歪着头
孩子歪头,可称为“斜颈”。斜颈字面的意思是“扭曲的颈部”;医学上形容的是由于颈部两侧肌肉强度不一致,造成的头歪斜或转向一侧的现象。
对于新生儿来说,斜颈是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胎儿蜷曲在子宫内,随着胎儿一天天长大,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胎儿的颈部就会逐渐扭曲起来,以协调身体,适应子宫内的空间。颈部扭曲的结果,就会造成颈部一侧肌肉——胸锁乳突肌逐渐被拉长,致使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长度出现差异。婴儿出生后,头部就自然地偏向胸锁乳突肌较短的一侧。如果将孩子头部保持正中位或转向另一侧,较短的胸锁乳突肌就会被抻拉。
孩子出生一两周后,被牵拉的肌肉继续肿胀,就会形成一个大硬块。这时,孩子喜欢将头歪向受损的一侧,因为这种姿势能保持受损的肌肉处于最松弛的状态,不至于有被牵拉的感觉。随着肿胀逐渐消退,创伤的肌肉会完全恢复正常或形成纤维索带。由于纤维索带比较硬,而且不如没受过伤的肌肉那样富有弹性,所以孩子的颈部肌肉运动会因此而受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斜颈也可能是因为出生后的某些原因导致。比如当孩子的头部某一处比较平,他会就势歪斜,因为那样躺着比较舒服;或者父母总是让孩子以同一种体位躺着,时间长了也会造成孩子喜欢将头部保持同一种姿势,因为造成体位性斜颈。而体位性斜颈会造成颈部反复向一个方向扭曲,导致颈部一侧的肌肉逐渐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