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结婚而结婚的人,我觉得是家人的催婚,而自己又性格上顺从家人的安排,为结婚而结婚的人是把婚姻看成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任务,例行公事,觉得到了这个年龄就必须这么去做的事情。
因为要结婚所以就结婚了,这真是一种冒险的精神,因为两个人是要在一起一辈子的,可能会好过,也可能不好过,可能会将就过,因为为结婚而结婚的两个人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管过的好与不好,也都要继续下去。
上一辈的人都是相亲,或者知青下乡,也可以是同工同酬而走在一起,看上去也过的很完满和谐,可是他们背后经历的各种磨合各种苦难又是有谁能够了解的呢,只是为了儿女,大人们都磨合磨合再磨合。
曾经的一对邻居,经过双方父母的撮合,他们当时也没有多加考虑其他,应该就是一见钟情的那种,似乎结婚就是人生必经之路一样,很快就在一起了,然后结婚生子,也是过的挺好的。
也许是现在的人把婚姻附加了太多的因素,把婚姻的内容搞得复杂了,又或者是不甘心将就过一辈子。
所以在选择上多了的时候就更不知道怎么选择了,那对小青年,彼此没有太多的考虑和选择,就想着喜欢了,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就很自然的走到一起,简单而又自然。
我们也不需对为结婚而结婚的人妄加评论,因为他们觉得那样也是可以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婚姻方式。
为结婚而结婚的人也许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孤单,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归宿罢了。
结婚是每个人都得经历的人生旅程,选择一个人结婚,不仅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更是为了能够让人生更加充实。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结婚肯定是两个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因为相爱,最终选择结婚。那么他们在一起后,生活将是有和谐而有意义的。
可是对于上一辈的老人来说,大多数人都是为结婚而结婚的,那么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我想,应该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更为了能组成一个家庭。
经常听父母提起,在他们那个时候,文革时期,人们是不能谈恋爱的,因为社会因素,即使有感情也不能刻意流露出来,那个时候的男女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婚姻,从两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难免有太多的不了解,所以在一起生活难免会发生各种冲突,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都将会在婚后的生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婚姻不幸福,也没有想要离婚再婚的想法。
结婚后,女的就成了照顾家庭,照顾孩子的贤妻良母,而男的就得在外工作赚钱,养活家里父母妻子小孩。虽然生活枯燥乏味,没有趣味,但为了家庭,不论多苦多累,彼此必须得坚持。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中除了恋爱结婚之外,那些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男的只是想多了一个女人,可以为他洗衣做饭干家务。他只需要上班挣钱,不用操家里的那份心。两人能合得来,能融入一起,也许这段婚姻会长久。倘若,两人感情发生了分歧,说离婚也就会离婚,这样的婚姻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为
结婚而结婚的人,不管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都应该为婚姻负责。
其实只是年龄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罢了。我想大多数人都弄错了一个概念,为了结婚而结婚并不是因为家中逼你相亲,觉得合适就开始谈恋爱,然后谈婚论嫁,在我看来为了结婚而结婚是当前大多数农村的现状而已。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见过许多人只是因为年龄到了20就开始寻找婆家的情况。
在我的老家,如果你没有上大学,早早的进入社会之后20岁便开始了相亲之旅,每年的正月期间正是相亲的大好时机,因为大部分人在正月之后便开始出门打工,父母不在的话便没人可以为之做主,在这种情况下,媒婆会带着适龄的男生去登门适合的女生家中去了解情况,如果两个人觉得对方还可以,聊天聊得不错就互相加一个联系方式,在之后几个月内感觉良好便可以安排婚事,决定日期结婚,从见面到决定结婚会不到一年的时间,家中大多数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结婚了。
此外年龄越大越不好找到合适的对象,大部分在22岁之前便结婚了,很多时候女生25岁便很难找到适合的男方结婚。有些人肯定会觉得是故事,但是这就是目前农村的现状,没有相互了解共同相处数年的时光,只有数个月的相处就决定了未来一生的婚事,我表示不能理解却无法改变现状,双方的婚姻完全建立在了金钱、相貌之上,大部分人都是先结婚后培养感情,也正验证了一句话,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女人,既没有嫁给金钱,也没有嫁给爱情,而是嫁给了现实。
我只是很悲哀,事到如今仍有不结婚就是异类的观点,只是希望人们能够真的嫁给爱情,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