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流行开来?

2025-03-31 16:09: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从原始意义上说,人类的自古以来就有信仰,它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天地信仰,还有一个祖先信仰,这两个信仰源自于人类初期对于自然界和祖先的重办。但随着人的精神逐渐开放,慢慢地也就增添了很多不同的信仰,这也就造就了古往今来宗教的繁荣,直到如今都没有褪色。而在其中,要说最有信仰的国家,印度当属其中一个。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拥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的直系继承人,拥有诸多丰富的文化,同时还有着众多的人口,所以印度文化特别精彩,尤其是宗教文化,它是世界宗教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当地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信仰,而在其中最流行当属是印度教。



古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婆罗门是最高种姓

印度教的起源来源于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并且将建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也就确定了种姓制度,并且发展出了婆罗门教义,这时候的种姓制度并非是要划分人种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利和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后来婆罗门教一和佛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被整合吸收后,印度教也就自然而然孕育而出,并且“婆罗门”也成为了最高种姓。



“婆罗门教”曾经传入中国,为何没有像佛教一样在中国流行?

不过在这段期间其实“婆罗门”也曾经传入到中国,并且时间线来说比佛教的历史还要悠久,而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的时候,其实婆罗门教士也来中国宣传教义,根据《高僧传》中的记载:“佛陀耶舍,慈云觉明,覊宾人,婆罗门神,世事外道”就是这样的记载,不过让人疑惑的是,佛教最终在中国流行了下来,为何婆罗门却没有在中国流行呢?其实主要就在于制度中“婆罗门”的这些专属特权导致的。



“婆罗门”的专属特权,古代中国接受不来这样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印度以前的种姓制度主要分为4种人,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刹帝利是第二中心,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和从事兵役的群体,负责掌握实权,而吠舍是客商的群体,掌管一些生意的由来,至于最后的吠舍则是给吠舍工作的人。而位于首位的“婆罗门”则就更加了不得,它们掌握着各种各样的权利。


婆罗门是祭司,学者的阶级,是古印度一切知识核心人群,掌控着知识,同时与生俱来各种权利。首先他们不用交税,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虔诚已经偿还了这种债务,所以不用交税,其次他们出生就会被军队保护,不能早于危险,并且犯错了也不会被处以死刑和任何肉刑,因为他们神圣不可侵犯,最重要的他们掌控土地,它是“解除赠送者一切罪孽”的礼物,将它交给婆罗门的人就能得到这样的祝福,因此婆罗门如今还掌握着印度14%的农业耕种土地,掌握农业经济命脉。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你不难想象为何中国流行不起来这个宗教,原因是它的特权太高了,甚至凌驾于任何律法之上,而中国古代拥有“天子”这样的集权统治者,自然不可能再出现一个和它争权的群体。因为如此,婆罗门流传中国,为我们带来了音乐,绘画,雕塑,天文,和占卜等文化,但却没有在中国得到认可。


事实上,没有在中国流行或许是一件好事,因为就是印度独立之后,虽然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几千年的文化还是让当地残留很多封建思想,并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希望这样的残留影响能够最终消弭,共同铸造一个和平世界。

回答2:

今天讲印度种姓制度

回答3:

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在中国,等级制度屡屡被打破,底层民众可以通过军功和科举、甚至是造反、革命来改变阶级地位,所以种姓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回答4:

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叫做婆罗门,第二等级,叫做刹帝利,第三等级,叫做吠舍,第四等级,叫做首陀罗。在中国,等级制度,屡屡被打破,底层民众可以通过军功和科举、甚至是造反来改变阶级地位。

回答5: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中国古代,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但是因为平民阶级不满当时的状况,奋起反抗才能打破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