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房子养老现实吗?

2025-02-25 21:37:3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众所周知,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生奋斗的最主要目标,就是给子女多留一些财产,其中房屋是最核心的财产。绝大多数老百姓宁可自己辛苦一辈子,也要想方设法给子女留下一套住房。也正因为这样,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把住房抵押给银行,用于自己养老。不要小看观念的力量,只要这一观念得不到转变,“以房养老”有再多优点,也难以推行下去。
  虽然“以房养老”在国外比较流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从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看,条件也并不具备。因为,在“以房养老”比较常见的国家,一般房地产市场都比较成熟,不规范行为很少,房价也相对稳定。相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期,不仅房价变动很大,而且房地产市场行为尚不规范。一旦推行“以房养老”,住房的价值如何测算,提供的资金如何确定标准,都是很难把握的问题。一旦“以房养老”后房价出现大跌,就会出现“资不抵债”现象,银行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而如果“以房养老”后房价继续快速上涨,房屋的价值就很难体现,对房屋所有人不公平。从这方面看,“以房养老”也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其他国家之所以能够较好地推行“以房养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房屋不存在“产权限定”问题,不仅房屋的所有权是永恒的,土地的所有权也归房屋所有人。相反,我国不仅对房屋产权有50年、70年的期限规定,而且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房屋所有者只具有土地使用权。那么,一旦房屋产权期满,如何续期、续期后如何缴费、房屋收入是否应当全部属于房屋拥有者,目前也存在法律空白。这方面的政策障碍对推行“以房养老”也是很大的障碍。
  在中低收入阶层在整个社会占比还比较大、下岗失业人员还比较多、“啃老族”还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一旦全面推行“以房养老”,通过房屋抵押获得的资金,不仅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会落入子女腰包,使“以房养老”无法起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机制不完善,“以房养老”获得的资金也较难满足房屋拥有者的现实需要。

以房养老(Reverse Mortgage),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以房养老是依据拥有资源,利用住房寿命周期和老年住户生存余命的差异,对广大老年人拥有的巨大房产资源,尤其是人们死亡后住房尚余存的价值,通过一定的金融或非金融机制的融会以提前套现变现。实现价值上的流动,为老年人在其余存生命期间,建立起一笔长期、持续、稳定乃至延续终生的现金流入。
截止至2015年9月12日,以房养老项目,5个月全国仅12户22人签约。

回答2:

转:在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15岁以下人口比重却在明显下降,1对年轻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现象已经出现且将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有人呼吁:引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让老人在继续对住房行使使用权的情况下,以住房作为担保筹措老年生活资金,提高生活质量。 现状: 部分老人有房住没钱花 根据国家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已接近82%。广东省居民拥有住房的家庭户比例也远远超过上述比例,一套房成为老人一生积蓄的现象也占相当高的比例。广东省政协委员林万泉说,多数老年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分到的房,购房消费投入并不大;但这批人退休后的养老金也普遍较低,随着房价高涨,这些老年人陷入“房子富翁,现金穷人”的尴尬境地。拥有价值昂贵的房子,可能还要逐月交纳不菲的物业管理费,却只能靠微薄的养老金维持窘迫的生活。 建议: 尽早引进以房养老模式 因此,林万泉呼吁广东省尽早引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他认为推出这项措施一是能帮助那些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力量提高晚年生活水平,减轻国家的养老压力,给青年夫妇的家庭减负。二是老人去世后,房屋将重新投入房产市场,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房源,无形中对越来越高涨的房价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操作: 贷款对象60岁到65岁 对于具体如何推行“以房养老”,林万泉提出了具体四点建议。一是政府要出台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二是住房反向抵押的贷款对象以女60岁或61岁,男65岁为宜。因为这些老人已经退休5年至10年,积蓄可能所剩无几,大部分人将只能依靠养老金或子女的补助来生活,而且这时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还余约10年时间,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期间相对较短,风险较易控制;三是住房反向抵押的贷款推出机构应从国情出发,由商业银行提供;四是住房反向抵押牵涉的房产应以在国有土地上的房产为限。 难点: 房子抵押引发家庭矛盾 以房养老面临最大问题可能是来自传统伦理观念。林万泉说,国人一直有买房传给后代的传统,“老年人会觉得把房子抵押出去后,子女会有意见,甚至不再赡养自己,由此引发家庭的矛盾”。他认为子女应尊重和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如果子女眼里只盯着父母的这套房,很让人怀疑其孝心。 林万泉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场机制相对完善,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要求也比内地相对更高,拥有住房的比例也比内地省份更大,住房的价值比内地省份相对也更大,广东完全具备率先在全国推出住房反向抵押的条件和可能性。 银行: 开展业务时机尚未成熟 中国银行广州珠江支行个人金融部理财客户经理谭先生表示,目前国内银行业还未有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项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机尚未成熟。”从外部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金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这种方式业缺少大量的内部需求,国人投资养老意识不是很强烈,“绝大部分老人即使生活拮据,也不会愿意把住房抵押。” 专家: 以房养老不会成为主流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所所长杜鹏教授认为,现在国内已经具备了实行这种养老方式的基本条件,但目前步入老年的人大部分是单位分房,致使“以房养老”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充分的发展。市场培育和成熟还需要十几年时间。真正有条件“以房养老的”人,是现在四五十岁、购有商品房的中年人,等他们步入老年时,“以房养老”将是他们的一个选择。不过他认为,这种养老方式不会成为中国主流。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很多老人有了自己稳定收入来源,除非遇到重大事故,否则不用“以房养老”。 ■声音 就以房养老一事问及多位老人及家有老人的中青年,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各有理由: 支持方:一人独居的石珍阿姨今年54岁,退休金1000余元,她表示早就听说过这种养老方式。石阿姨说:“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病,一有病1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采取这种反向抵押方式既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减轻子女负担。” 反对方:今年73岁的赵淑娟婆婆与两个已成家的儿子一家7口住在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她表示:“这房子还是一定要留给我两个儿子的,他们都没分到房子,没地方住啊。”

回答3:

现实啊,听说有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养老院这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