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5-04-24 20:08:4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萤火一号是和俄罗斯的福波斯·土壤号组合在一起,这个组合体是一次完整的探测任务。它在2011年11月8日乘坐巨大的天顶-2SB(Zenit)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出发后,10多分钟后便抵达目标的近地轨道,信心满满准备变轨前往火星。

第一次变轨成功后,俄罗斯火箭却在第二次变轨时出现问题,无法实现既定变轨目标。在此时探测器的太阳能帆板已经打开、与地面也能建立通讯,但动力系统全无,根本无法挣脱近地轨道,探测器进入等待被地球大气拖回焚毁的状态。期间,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使出浑身解数去拯救这颗探测器,但最终经历了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全部宣告失败。

最终,在两个月后的1月15日,探测器再也无法抵抗地球引力的吸引和空气阻力的摩擦,悄无声息地坠入太平洋。这次的失败原因在于,探测器的芯片受到了宇宙高能粒子的冲击而失效,导致它无法发出既定的指令,既是意外,也是硬件不过关的客观现实。我国的萤火一号,也跟着倒霉了,并没有顺利离开地球,更别提去火星工作了。

实际上中国的火箭如长三乙有能力独自运送萤火一号,但受限于中国深空测控网建设尚未完成的制约,只能与俄罗斯的深空通讯系统合作,也因此选择搭乘俄罗斯火箭和福波斯·土壤号探测器共同前往火星。

2020年,我国将独立探测火星,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任务。

回答2:

主要原因是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的采样返回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很多方面都是在实验阶段,所以这次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失败属于正常现象,科学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正进步。

这次探索火星的过程,俄罗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俄国不仅“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连同火箭都全毁了,他们的探火计划也严重受挫,连带国际声誉也大受打击。而且还让中国从此不再用俄国火箭,全力研发自己的火箭,这样也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毕竟自己掌握的和依靠他人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航天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探索活动,我们对于地球之外的世界还是了解的很少,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着航天设备的运行。人为失误也难以百分百避免,而且探火难度比探月大多了。看看探索火星的40多次,只有十来次成功,美苏都是失败了很多次才成功一次。所以这次探索活动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原本的计划是将“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罗斯“天顶-2SB”运载火箭。升空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将开始工作,并通过3次点火将两个探测器送入环火星轨道,全部飞行过程将历时300天左右。

回答3:

我国其实早在2011年11月8日就往火星送出了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萤火一号是搭了便车,跟着俄罗斯的福波斯·土壤号(Phobos-Ground)项目一起发射的。

福波斯·土壤号是当时火星探测历史上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探测器,它能够降落在火卫一上采样并送样本返回地球,同时将中国的萤火一号送到火星轨道,如果能够实现实在了不得,直到今天美国也做不到。

萤火一号由于要塞进组合体而体积较小,长宽各75厘米、高60厘米、仅有115公斤,但由于几乎没有推进系统,这115公斤可以大部分用来设计有效载荷

在这么一个设计空间里,中国工程师放下了两个总宽近8米的太阳帆,有磁力计、离子探测器、掩星接收机和光学成像仪四种科学仪器,基本能实现第火星磁场、电离层、大气成分、地表地貌的研究,作为第一个探测器已经着实不易。

然而,俄罗斯的天顶-2SB(Zenit)火箭在10分钟内将它们送出地球后,首次变轨成功,但第二次变轨失败,然后就挂了。最终焚毁在大气里。

“萤火一号”主要科学探测目标是对火星的空间磁场、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火星大气离子逃逸率进行探测。此外,还将探测火星地形地貌、沙尘暴以及火星赤道附近的重力场。

萤火一号实际质量为110公斤,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它的两侧是展开的太阳能帆板,太阳帆板展开将达到7.85米;在卫星有效载荷的主体部分,有多个探测通道,一双双“眼睛”对准火星;设计寿命是两年。

2008年4月探测器完成初样,2009年6月完成真样,2009年10月,“萤火一号”与俄方的火星土壤采样返回探测器Phobos-Grunt(简称“福布斯探测器”)一起由俄天顶-2SB运载火箭同时发射,发射地点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

回答4:

是因为外星探测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