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没落的状况?

2025-02-25 17:18: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非遗传播不能靠强制接受,民众喜爱,受众多,自然前景一片光明。如果枯涩难懂,没有利用价值,这类非遗的拯救难言乐观。显然,非遗要活化,首先要利用传播平台,图片、文字、D V等是载体,政府网站、微博、微信也可广而告知,开辟举办展览、建博物馆等渠道,传承人可以到景区、公园等场所展示,多些互动性、参与性,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他们喜欢、认可,才有动力参与其中,而培育本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更是传承和创新的灵魂所在。

回答2:

在如何看待文化发展、看待文化遗产保护继承的问题上,新旧对立、新旧截然分离的观点就是一种影响极大的错误认识。例如,由于简单运用“进化论”对待文化艺术,认定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是不断“进化”、不断“进步”,甚至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不破不立”,必须“推陈”才能“出新”,因而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主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强调“不破不立”,必须“先破后立”,只有“大破”才能“大立”。

回答3:

保护非遗项目这些民间文化的精华,传承是重中之重,但如何传承是个“技术活”,不能仅喊口号。其实,有冷门热门区分,非遗也需要客观、公正的检测。尤其是一些项目入行门槛也较高,诚如有关专家表示,最好还是从娃娃抓起,既要组建专业表演队、培训班、讲习所等形式,吸引附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更迫切的是走进校园和课堂教学,选择喜闻乐见的项目,依托编撰乡土教材,将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教学的多元体系。

回答4:

皮影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我还是见过的。两只手巧妙地摆动,灯光下不远的投影里,小动物的各式动作惟妙惟肖。而电影放映队,也是每个月都要下乡几回,一村又一村,甚至一组又一组,放映的工作人员取片,倒片之时,大屏幕白了,看电影的群众,各自议论纷纷。待到倒片完成,全场肃静,荧屏上又出现一个个大活人了。

回答5:

自从有了电视,诗词类大会也移到网上直播,观众越来越遥远。戏曲呢?黄梅戏《追鱼》《天仙配》流传久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我与娘子谈笑间”…如今的年轻人,没有几位能知能唱。对联中有乐趣,但是如今注重平仄的联友少之又少,想寻找国风的足迹,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谜语呢?虽是短文,但也是精品,冶情益智娱乐,真的没有多少人能懂灯谜,猜解乃至及时制灯谜的人,更是凤毛鳞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