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阿拉伯语意为沙漠,这是一个从大西洋到红海,横穿整个北非,东西连绵近5000千米,南北纵深达2000千米的地带,约四分之一为无边无际的沙海,其余为荒凉的山丘或干旱的平原。提到撒哈拉大沙漠,人们便会想到那是一片“死亡之海”。
有证据表明,6000年前受北进的赤道西风影响,这里曾是风和日丽,降雨充沛,农牧业高度繁荣的地区,是沙漠中部的“河流乐园”。
1956年,法国考古学家诺特博士率领一支考察队在当地土著人和法国驻北非军队的帮助下,进入了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的撒哈拉大沙漠。考察队在历经数月的艰难征程后,饮水用尽,大部分队员生病,并且生命面临着巨大威胁,就在他们准备放弃考察计划,呼叫飞机前来救援时,找到了传说中所说的“河流乐园”的高原地带,发现了有着久远历史的撒哈拉人像岩画。
这些岩画发现于撒哈拉大沙漠中部的巨大岩石上。那是一个岩石地带,大块大块的岩石遍布各处。经过数天的挖掘,他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山洞和隧道,更让人兴奋的是,在山洞和隧道里,到处都是古老的壁画。科学家们测定,这些岩画的年代大约在6000~8000年以前,画面上有举弓射箭的猎手以及驯鹿的情景,摆动着舞姿的妇女,甚至有大象狮子等森林中的猛兽,鉴于还有独木舟和人牵着牛的图案,考古学家们一致认为,在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的中部确有传说中的“河流乐园”存在,经推测,当时那里的人已从事牲畜饲养,并具有一定的绘画技能,这些壁画画得比较精确,其中还有一些涂上了颜色,那种色彩好像是矿物粉末和植物汁液混合而成的。
在阿尔及利亚恩阿杰尔高原上也发现了一幅反映昔日撒哈拉繁荣景象的岩石壁画。据科学家测定,这幅岩画绘制于5500年前,画面上有形状似椭圆形的小屋,屋前拴着一排小牛,牧民们赶着膘肥体壮的牛群归来,妇女们含笑跑出小屋迎接,孩子们在牛群间嬉戏,一派安居乐业人畜兴旺的景象,各种姿态的人物生动活泼,白黑相间的牛群栩栩如生,绘画技巧别具特色,这幅岩画证明那时撒哈拉地区降雨丰富,溪流潺潺,草木茂盛,土地肥沃。尼格罗人就曾在这里定居,他们还饲养家禽,放牧牛羊,种植谷物,繁衍子孙,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明。
后来,季风带偏离了,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雨水骤减,出现了干旱,雨水稀少,蒸发迅速,湖泊和河流逐渐干涸。此外,人类滥伐林木和过量开采地下水,更加剧了干旱和沙漠的蔓延。久而久之,撒哈拉便从“河流乐园”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死亡之海”,而当地居民有的被干旱困死在沙漠里,有的背井离乡迁移到“大河流域”逃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