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对辽为什么要签和约,送岁币?

2025-04-08 05:46:4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宋对辽签合约送岁币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宋对辽在军事力量上不占优势,宋太宗在位期间几次对辽用兵几乎都无功而返,这其中固然有指挥作战策略上的不当,但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来说,双方都没有能够彻底灭掉对方的实力。之后攻守易势,宋转攻为守,辽不断南下侵扰,让宋疲于奔命,但在最关键的澶州之战,宋真宗赵桓在群臣劝说下御驾亲征,极大鼓舞了宋军士气,成功抵御了辽的入侵,守住了澶州,之后双方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都支付给辽岁币换取宋辽边境和平。从辽接受这样的盟约来看,当时的辽并没有能在短期之内灭宋的能力,所以与其损兵折将,不如捞取实际的好处。

对宋的君臣而言,看似屈辱,实则却是最现实而无奈的考量,因为一则此时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五代时被石敬瑭送给辽)已经在辽手里,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要在长达两千多里的华北平原阵线上抵御住以骑兵为优势的辽军的进攻无疑是顾此失彼,左右不能相顾而疲于奔命的,长此以往,师老兵疲、很可能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因为农业民族建立的国家非常强调休养生息,经年累月的战争必然使得大量青壮人口投入战争导致农田荒芜、农业凋敝,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所以签合约送岁币实在是无奈而现实的选择。二则从战争成本来看,宋的战争成本要远远高于辽,农业民族建立的国家打仗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很重要,补给的消耗就是国家力量的损耗,辽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截然相反,不需要粮草辎重的补给,每一次的战争行为都是对国家实力的补充,通过犯边入侵,大量掠夺物资和人口,财富和劳动力得到补充。宋每年送岁币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每年因为宋辽开战所带来的军费开支,而且又能赢得休养发展生产的时间,所以确实是无奈而现实的选择。

北宋当时军力是比较强大的,与辽国多次交战也是胜多败少,但是却依然选择签订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合约,例如著名的檀渊之盟,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宋之所以要签订不平等条约,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时经济繁荣,给辽国一些钱平事。

当时宋朝是整个世界上经济最繁荣的国家,GDP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80。而辽国入侵只是为了钱和粮食,不如就给他们一点钱,这样双方都好。

2. 北宋因为太祖赵匡胤是造反得的天下,所以一直打压武官,提升文官权利,为的就是确保不会有武将放上作乱,到时候造反灭了宋朝。比起灭国的风险,赔一点钱就显得没什么了。

军事实力方面,辽国强一些。政治方面宋朝文重武轻,将领不行。地理方面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后再也没有了养马地,没有强大的骑兵在北方平原很吃亏的。

再加上前期的几次战役都输了,士气全无。皇帝和整个文官系统都不想打仗。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真宗本来御驾亲征的意图也就此作罢。但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让他下了决心,亲临战阵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

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回答2:

为了平息战争,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贡辽岁币是条件之一
1004年9月,宋辽之战全面爆发,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举国南下,揭开檀渊之战大幕
萧挞凛(辽军南征主帅)被射死,左右了宋辽战局,加速了澶渊之盟进程,萧挞凛死后第三天,真宗到达澶州
真宗在宰相寇准建议请求下,登临澶州北城守城第一线,对于真宗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而对于宋朝来说是迈进了一大步,他的出现彻底改变战争形式,宋军士气高涨,让宋辽结盟成为可能,萧太后三次修书请求和谈
真宗是个务实的平常人,虽不勇敢也谈不上懦弱,他只是考虑到虽然当时宋军略占优势,但以宋朝当时国力,彻底消灭契丹没有这个力量,夺回幽云十六州也难,拿回长城防线也够呛,所以决定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
1.确定北宋与辽国外交关系,两国以兄弟相称,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年齿论
2.划定北齐于辽国边界,关南之地归北宋,两国恢复战前事实占领状态,互不增设军事设施,互相保护农商
3.北宋每年向辽国赠送岁币(名为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今保定雄县)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