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王守仁心学的请进。有点小问题谈谈

2025-04-25 22:15: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谈王守仁的心学时,就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年代,其年代的社会结构,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据我所说,王守仁也是很重视“知行合一”的,并非是真的就重理论而不动手。
他在解释心学的时候,是延续陆九渊的学说“心即理”。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创造而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学说,我理解为除了人心所想的理和事外,并没有什么事存在。他也强调了做到“至善”要从心地上求,具体而言则是要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也就是人们的种种贪念;存天理,也就是他所认为人心共向,合乎情理的真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个命题也并非是真的否认客体的存在,而是说客体的存在离不开主体的作用,倘若去掉主体,一切问题便处于停止状态。自然王守仁在说明“心即理”问题时,强调了“心”的作用,有主“心”而绯“物”之嫌,但纵观其学说前后,还是可以找到他对物、行的重视的阐述。
另外,王守仁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致良知”,也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首先来说,良知,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对于王守仁来说,“良知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说人心的本体是良知。那么所谓的良知,是不是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良知?王守仁说道“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他认为良知的作用是对人内心活动的约束,不令其蛊恶为怪,同时,良知人人皆有,从这个方面来说,王守仁的“心”也就等同于“良知”了。
至于格物问题,《传习录》中有“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以其格物,真正意图在于劝善去恶,除些外应该也有其他之用。从这一点来说,心学,到今天为止,仍然还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人的信念,其实也是心学研究一个方面,在于我们如何去“格”!王守仁的格物,也就表现在其“致良知”的学问上。致良知,可以解释为,去格物从而达到“良知”(即为善去恶)。显然,格物,离不开事事物物,只有把从事事物物不断的研究、探讨(这些作法,也就是心之用),才能达到良知。所以王守仁也说“合心与理而为一也”。此理当理解为现实事物。
良知,属道德哲学范畴,因此从这个大方面来说,王守仁的心学在当今也必须给予一席之地。
从致良知的目的出发,他事实上把知行统一起来,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首先:“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也就是说,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心所知,则行必然紧随其身。实际上,他的所说的知(心之体用)就是最基本的行。“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不能曲王守仁之真义,他不仅仅是强调了心的作用,同时也在强调行的重要性。对于科学指导,有其意义的。科学一名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若用王守仁所阐述的真义,虽不能极其准确,但也是恰当的。
文中有些观点,有借鉴于一些书籍,海涵!

回答2:

任何事物光描述都是不够的,需要照片。关于“理”的问题,他认为说出来就不是“理”了,只能用心领悟,所以圣人说的东西需要你去领悟。
关于圣人的问题,他认为圣人圣在对“天理”的理解,不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所以,孔子才好学、善问,但他对“天理”的理解别人是比不上的。
“格物”的问题,说的多了。但“格物”是在认识天理,随便你怎么说都行,就如“上善若水”一般,水究竟怎么个“善”,你自己理解去吧。
“致良知”的问题,什么是良知他从不说,而要让你通过学习领悟认识到。
归根结底,心学主要在心,因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等一切形容词全由各人理解,所以要“致良知”。
“知行合一”问题,依旧主要在心;如不可动恶念,一般人认为只想想恶,不去做就没事,但王阳明对此严加批判,他认为恶念一动,既是毁灭之时,所以要修炼。如曾国藩说梦到钱感到快乐,是自己的耻辱。
仅此这些,个人理解。

回答3:

关键问题是马列主义无知论的胡言乱语在作怪。即不是科学(马列主义不是科学,只是迷信。只要细读所有科学家的著作可以得到的结论)而且不道义所致。
愚蠢像猪一样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独断作风,使我们的言行被毒害,死死的困扰我们的判别能力,蒙蔽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在看问题,做事情上。不能用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后的正常思想心态对待本国固有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我国关于“心学”(精神意志)乃至宋明理学,关于人生心性,道德精神,决不比亚力士多德的伦理学,康德的道德学差,并且关于人的道德实践比西方还要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诺贝尔奖,日本明治维新可是把宋明理学作为国民教育思想的。启今有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故此毫无理由和根据说“心学”重理论而不动手,或者说儒家是阻碍我国获得诺贝尔奖。

回答4:

文中讲的只是王阳明少年时的事情,并不是心学,不要混为一谈。我们的教科书是很偏颇的,你可以查找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之后,再看这段话,就知道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没有特殊意义,并且也不牵涉心学。

回答5:

唯物而论,唯心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