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方法上,地震参数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记录进行测定;理论上,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大约6.5公里/秒的速度转播,也就是说地震波从震源到地震台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但从地震救援角度,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报告政府并向公众发布。
根据地震数据处理规定,地震参数测定分两个阶段:一是地震速报,使用最先接收到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快速地震参数测定,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二是精细分析,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震参数的进一步分析,给出最终修订结果。大多情况下,地震速报参数和修订参数有一定差异
目前在国际上,地震参数的测定分两个过程,一是计算机自动测定与人机交互快速测定,二是最终的修订。前者是在地震发生后,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会给出自动处理结果,并通过网站、手机短信的途径发布地震信息,随着地震台站数据的不断增加,测定的地震参数也在不断地变化;后者是待所有地震台站的资料收集以后,给出最终地震参数,编辑出版地震观测报告。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由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决定有一个专门公式来算的 很复杂 我看不懂 1到5级每级大概是前一级的10倍6到10级每级是前一级的30倍所以说2012里的12级地震威力是难以想象的其威力可能比电影里描述的还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