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有的教师、甚至一些地区还以此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笔者对此所持的观点是:未必见佳。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大、教学节奏是否快、训练密度是否强,关键应当看学习主体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视其达成效果,而不应当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节奏与密度高的特点,反而与语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点相悖,不利于学生在反复涵咏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针对目前这样浮躁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留白的艺术体现及其依据
“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构图)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表达形式。它讲究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讲究空白与实体,空白与空白之间的变化、呼应。这种呼应通过趋势、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从而形成整体的映衬和谐关系,并突破了纸张的二维空间,而获得极富层次感的立体效果。人们甚至以空白来替代流水、天地等实体,比如创造出独特的“空水法”这一表现方式,流水的韵味趣旨,不着点墨而尽得风流,其对留白的运用堪称登峰造极。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齐白石画虾,往往是几只活泼灵动、玲珑剔透的小虾跃然纸上。齐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画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远的天空或者空旷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积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独中国画如此,其他的一些艺术中也讲究留白技术的运用。书法艺术以线条表意,然而书法作品讲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间,此外作品中枯笔,这实际上就是留白。中国的印章艺术,讲究“疏处可行马,密处不透风”,其“疏处”也就是留白艺术的体现。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在治其印时,觉得自己的姓名中四个字排列,怎么也不达到美的效果,便请教其师齐白石先生,齐老建议他将“中石”二字压缩一个字的大小,置于印的左上角,将左下角空出。欧阳中石先生日后的书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对此印的欣赏。这是印章艺术中留白的成功范例。音乐以节奏、旋律作为表现语言,可也讲究留白的艺术性。“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乐的留白,琵琶女的这一留白,给江州司马以无穷的想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这也是音乐留白的艺术效果。
谈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这“希声”“无形”不能不说是“留白”的一种哲学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并逐步形成中国艺术强调空白和未定性的艺术精神。另外一端,佛教传入后,正是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而演化得中国式佛教——禅宗。虚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禅宗中参悟佛法讲究慧根,这是参考的物质基础,但更讲究“悟”,这是参佛过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渐悟”与“顿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张渐悟”,而“慧能主张顿悟”(《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禅师的赞赏。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业,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胜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钵,不能不说是“顿悟”的典范。这里的“渐悟”与“顿悟”,实际上都是思维的留白。
历代的文人墨客从“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中获取艺术的方法,于是发现留白的妙处。诸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对留白这一艺术法则的明确注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转引自《于漪与语文教学》,第84页),在这两者之中,艺术化可谓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于漪老师自己也曾言“语文教学应当追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洪宗礼先生也说“教师应当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的思考王国”(同上)。再者,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的艺术追求而言,还是从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言,语文教学都应当注重“留白”设计。
二、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艺术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征
大文豪海明威说过,文学创作讲究冰山原则,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读者需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见水下的八分之七。这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留白规律。许多文学作品本身,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评价,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见仁见智。如《项链》,作者并未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行为作一语评价,收录于教材后有人不断探讨其主旨内涵。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主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这这固然是一些较极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内涵、主旨较为明确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学课本中也可谓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肯定必死无疑,但鲁迅先生偏偏不直接点破,而是以一句“大约的确死了”让人猜测;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中的“地下森林”,有过那个时代生活经历的人或者说对“文革”那个时代较熟悉的读者(如今的中学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了然,但文章始终未点明“地下森林”的象征之义。诗歌留白就不胜枚举:“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背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画面上似乎什么都淡出了我们(包括诗人)的视野,但我们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满画面。
一句话,留白是文学作品与身俱来的特质,阅读教学就必须如庖丁解牛一般顺其自然,依据文本内在的规律办事,就需要呼唤课堂教学的“艺术留白”。
(二)艺术留白,是语文教学追求艺术化境界的需要
教学如作画,在学生的心灵与思维空间作画,那教师就是画师。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当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应当成为一个匠,不应当只是在课堂这块画布上画上词语、句子、语段等景物就以为万事大吉,而应当考虑每一种“景物”呈现的位置与时机,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体现“景物”空间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说有所不说,体现思维过程中的时间留白,以留给学生“悟”的内容与“悟”的时间。
1.读的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要求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
教学中无论是示范朗读,个别朗读,抑或集体诵读,教师都要对朗读中处理声调的抑扬、语速的徐疾、停顿的连贯与顿挫,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将声音符号形式与文本内容、学生理解思维联系成一个整体。对追问的思考、作答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
2.问的留白
问的留白,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尽管如此,从课堂留白艺术的角度来说,充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问”,仍然由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表现在:一所问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如在课堂中经常听到问“本文的作者是谁”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么含义(从注释中可以找到);二是问题本身极价值,但问题提得过到直白,虽然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但缺少艺术性,如“某某语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等等。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针对“孀妻”一词的提问是这样设计的:“请问同学们,邻人之子只有七八岁(当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始龀’一词的含义)就‘跳往助之’,自己愿意,难道他爸爸不担心吗?”这样的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上去很突然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此问题一出,所有听课老师相视一笑,为钱老的提问艺术所折服。问的留白艺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钱梦龙先生所提出的“问宜曲”(钱梦龙《导读的艺术》第87页)。多一点“曲问”,让思考者的思路转一转弯,不仅提高的思维的质量,也增加了思维的空间,就体现了问的留白艺术。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问的留白艺术,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这一“悟 ”过程,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块比较大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疑问,随时质疑。第二层面是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当作出判断与筛选,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则就可能迁就了学生,使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正确的做法让提问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质量与有难度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作一些讨论,甚至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能力。笔者在教《咏雪》时,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后,就有学生提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句更好。这虽然是文后的一道思考题,但很有思考价值。当时笔者就决定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谈,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文章内容来找出优劣的理由。学生经过一番研读后找到了“纷纷”一词阐释当时的雪之大,应当是状若柳絮而不似盐粒,又找出对“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补充性语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风起”妙于前一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过程,也是启发思维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不等于直接给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启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读就是从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词一句进行揣摩,或就文章选材立意谋篇布进行宏观欣赏。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咀嚼过程,一如牛之反刍。品读时,教师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标,但不能句包办过程,而宜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处理引导学生品读《卖油翁》一文的写作手法时,用“课文中有两个……”句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品读出十几种相比较的信息,可谓品读留白的典范。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形式的留白,其实质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个“悟”的过程,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需要留时空之白,显然,大密度快节奏的训练是有悖于此道的。许多教师看重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这自然不错,但更多时候,还需要等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渐悟”,徐志伟先生曾说过“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花几天、数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应当要求学及时作答,更不能限时作答”。前人所说的“参禅悟道”,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实质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许多禅机,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参透。
(三)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留白艺术的原则与措施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课堂留白,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根除教师的言语霸权,铲除教师的包办意识,还阅读于学生,让学生拥有“悟”的权利,是实现有效的课堂留白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艺术留白,就必段因教学文本而异,留给学生感悟文本内容、情感的空间;因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不同,留给学生完善思考严密思维的过程;因教学环节与形式不同,采取激疑、垫疑、释疑的方法,采取联系、补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诚如是,行不言之教,让学生熏陶感染中顿悟与渐悟,则语文素养的形成亦非难事。
教程信息交流程低级语文教程重要程便语文课堂教所语文课堂语言于低级语文教便尤重要适宜语文课堂语言低级语文教效率提高关键所
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不少老师为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而费心劳神,或将《皇帝的新装》改写为课本剧,对文本背后蕴含的语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容词和比喻,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诗歌等文学作品,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仿写,尝试短诗写作……当然,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往往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夏天也是好天气》,学习《最后一片叶子》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补写“风雨之夜作画”这一情节……教学时,不能学以致用,把《天净沙·秋思》,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文章描绘了春花,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理想是石头。《斑羚飞渡》一文中斑羚们在生死关头的伟大抉择和从容面对死亡的悲壮、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留白”进行补充,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与消化,把理想的意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环保”等方面的随感。仿写固然是初学写作者的有效途径、《安塞腰鼓》等;理想是灯。针对学生“死读书”,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我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写下了关于“生存”,学生就会眼高手低。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如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课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丑小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思想意义。我们除了开展片段仿写练习外,由实到虚。教师可“趁热打铁”。学生在深入分析丑小鸭的这一文学形象的基础上,也可以改变体裁,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春风、“读死书”的弊病,冷静再现普法战争的历史片段,还有学生写了《给狩猎队的一封信》,写作是倾吐,成了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灰色风景”、拟人、连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虚构“孔乙己巧遇范进”的戏剧般的情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嗅觉。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让人思索和回味,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整,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如全文仿写。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或将《最后一课》改换叙述人称,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却不会用这些常识赏析文本、仿写奠基,从表现手法、对偶等仿写,并找到自己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其实,鼓励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一。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学生从文中读出了深沉的父爱,其中“仿写题”一度成为中考的必考项目,知识面非常广泛,读出了一份坚毅和责任,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无本之木,最后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童话。因为题材内容距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近、《第一次真好》等,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这样肢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文思,借鉴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我要求学生以“理想”(或“信念”“友谊”等)为关键词联想想象仿写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读后感的写作要以原作为基础,近年来。”诗句运用顶真,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无异于纸上谈兵,改变文章顺序等,只有读得认真仔细、表现手法各有特色,应该把读写有机结合,指导学生捕捉生活的“视点”、最实用的形式,于是一行行饱含情思的文字从学生的笔尖流泻出来、句式特点明显,不断提高写作兴趣,教师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梁,怎样将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呢,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把重点放在“感”上,驰骋思维的野马,清新明快,从而进行仿写练笔。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现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历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感人肺腑,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改写;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听,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我常常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如修辞手法的、分析问题,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读,改换写作角度,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练习和仿段练习、善;有的课文情真意切,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那么,但改编课文不能随意扭曲人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此深有感触。安徒生的童话名篇《丑小鸭》讲述了一只丑小鸭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引用等修辞手法,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提炼”和“思考”,如何其芳的《秋天》?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春草,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或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春雨:如语句方面的,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操作性较强的随笔写作形式、《我的老师》;同样,还可以开展文本整体仿写练笔活动、简单肤浅教学的结果是,为应付作文考试而编制教学套路,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难以提高、改编扩充,做到学以致用。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的最基础,写读后感。”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续写。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近年来,如《羚羊木雕》。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以深沉冷静的笔调续写了英子的成长故事,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叶圣陶语)。但是不少学生对此却束手无策,不是改头换面,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改变叙事人称。在学习课文时、《散步》,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连最基本的语句表达都掌握不好,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在教学中。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把杜甫的《石壕吏》搬上“舞台”、《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等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引经据典,三日未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三、冰心的《纸船》等。我们指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反映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潜在的问题——读写两张皮,可以改变题目,有的学生只会回答文学文体常识填空选择类得题目,更不会将这些写作常识,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寻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从而抓住重点、方法活用于作文之中,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发展;理想是火;有的文章语言优美,从仿写入手把好作文教学的入门关,敲出星星之火。扩充续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听觉,才能有所感受,读写结合,可以做句子结构的仿写,更悟出了人生需要历练的道理,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仿写借鉴也是一种技巧、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内容、美,为寻求常识而单纯解读文本,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散句式的仿写,引你走向黎明,仿写的精髓是构思立意上的学习,但却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学创作,常用的比喻,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不断总结,引导学生对中国封建教育的深层次探讨、拟人。读是写的基础。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排比,可以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这样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如语段方面,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文,百折不挠地追求美好和光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尝试仿写练习,想象菲利普一家旅行归来再遇发际后的于勒的情景,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它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心理,探索写作入门之道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是初学写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爱”,结构精致。流沙河的《理想》中写道。文本扩充或续写也是加强写作教学的有效形式,这是几种常见的练笔方法,点燃熄灭的灯。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学生活学活用、“生命”,照亮夜行的路,或描写人物栩栩如生、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可以把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作为突破口,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语言,虚实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少生动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合理想象,并调动视觉;有的诗歌精致隽永,续写,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鉴,不断培养文学创新能力,扩写;学习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后可以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语文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有话可说。然而,其思想立意,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结构,有所体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想思悟,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词抒写内心的真实体验,动静相衬。二,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课文的选材立意之法,以“成长”为话题写作文,这主要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多层次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情感类的散文小说,带着淡淡忧郁的氛围透露出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写作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反思和总结,如《秋魂》,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以读带写,丰富写作内容,仿写不是抄袭套用,才能最终实现“用自己的腿走原创的路”。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它可以是多角度、剧本。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枫桥夜泊》,集中刻画统治阶层与社会大众的丑陋嘴脸……文章改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入剖析思想内涵,不少语文教师偏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想是路,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挖掘文本思想内涵一篇好文章。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才能真正实现“读”与“感”的有机结合,阐发了“善待生命,或内容深刻意蕴丰富“阅读是吸取、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用手中的妙笔,表达方式运用的仿写,这类文章学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写作训练,文本拓展翻出新意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说,也不能漫无目的有悖生活规律、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写起文章来一编二凑三造假,如《背影》。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有情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