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地构造格局及缝合带位置的制约

2025-04-30 00:47: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越南的SongMa蛇绿岩带被普遍认为代表华南板块与印支-南海板块的缝合带(Met-calfe,1999;Carte et al.,2001;Lan et al.,2000;Li et al.,2002),但这一缝合带到了香葩岛与永实岛之间后,其东延位置何在,则由于缺乏蛇绿岩的出露而存争议(马文璞,1996;Li et al.,2002;张伯友等,1995;刘本培,1986)。我们认为,该缝合带过北部湾后,大致经云开大山北缘(北海-博白-德庆-清远-英德-南雄)往武夷山再延入浙江。其依据主要有:①海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露了较多石炭-二叠纪岩浆岩(马大铨等,1991;谢才富等,2005;王尔康等,1993;高天钧等,1999;郑声俭等,2000;王德滋和刘昌实,1986;王振民等,1997),而华南内陆则基本缺失同时期的岩浆岩(邓希光等,2004)。三叠纪岩浆岩却呈面状在海南和华南较广泛分布(周新民,2003)。这可能是由于岛弧阶段的板块俯冲,以及后碰撞阶段板片断离所引起的板片窗地区软流圈的上涌,都只在仰冲盘(印支-南海板块)产出大量岩浆岩,而此时在俯冲盘(华南板块)岩浆作用不发育;而后造山阶段(三叠纪)(谢才富等,2005)的岩石圈拆沉或造山带垮塌引起的岩浆活动范围则大得多,跨越缝合带。②钦州-岑溪-罗定-云浮存在二叠纪-三叠纪构造混杂岩带(张伯友等,1995),浙江青田存在晚古生代混杂堆积(马文璞,1996)。③晚二叠世桂东粤西发育前陆盆地(张宁等,1998;张岳桥,1999)。④中二叠世中晚期-早三叠世,赣闽交界地区大致以瑞金为界,东、西部的沉积环境具明显差异,特别是中二叠世中晚期西部形成深水的硅质岩以及含磷、铁锰、硅质结核的含炭质泥页岩建造;而东部形成海陆交互相含煤细碎屑岩建造。⑤闽浙交界地区获得了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热事件同位素年龄,如景宁鹤溪斜长角闪岩测得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52±5)Ma(陈多福等,1998)。⑥福建地区(郑声俭等,2000;Wang et al.,2005)和海南岛地区(谢才富等,2005;2006a)的二叠纪及三叠纪幔源岩石普遍源自EMII型富集地幔,源区遭受过与古俯冲带有关的交代富集,与华南内陆三叠纪幔源岩石为亏损型或OIB型(郭锋等,1997;邱检生等,2004)的特点显然不同;东南沿海和海南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也与缝合带以西的华南内陆印支期花岗岩不一样,前者εNd(t)较高(一般>-10)ISr较低(一般<0.715)而后者εNd(t)较低(<-10.5)ISr较高(一般>0.715)(雷裕红等,2005)。⑦华南和海南岛海西-印支期构造层的构造线走向为北东东—北东向,与我们主张的缝合带走向一致。⑧虽然华南-海南三叠纪花岗岩总体上呈面状分布,出露较分散,但自广西东南穿越广东中部和江西南部达福建西北部,却由十万大山-大容山、那蓬、广宁、贵东、五里亭、白面石、隘高、富城、真峰顶、玮埔等岩体断续出露构成一条宽约70~110km,长度大于1450km的三叠纪北东向花岗岩带。且该岩带中的岩体多为北东—北东东向长条状,与该岩带两侧三叠纪侵入岩体多为浑圆状明显不同。该花岗岩带与缝合带位置相近,可能受后者控制。⑨Pb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地壳特征。海南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的钾长石铅同位素组成(图1-41)明显不同于华南的大容山花岗岩及九嶷山-骑田岭花岗岩。前者207Pb/204Pb较低,具有造山带铅同位素特点,而后者207Pb/204Pb较高,具有上部地壳的特点。

图1-41 海南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类长石207Pb/206Pb-207Pb/204Pb组成及其与华南某些岩体的对比

另外,杨树锋等(1989)曾以东西向的九所-陵水断裂为界将海南岛划分为崖县和琼中两个古生代地体并认为它们在白垩纪中期拼合。而本次在崖县(三亚)地体中发现的中三叠世碱性岩及相伴的碱质和铝质A型花岗岩、壳幔混合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都可与九所—陵水断裂北侧琼中地体中相同时代的碱质和铝质A型花岗岩以及壳幔混合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带相连,说明中三叠世以前两地体已毗邻而居。再根据三亚地体上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寒武-奥陶系)是未遭受区域变质的稳定型沉积,并且在三亚地体上未出露二叠纪火成岩,推测三亚地体在古生代时属印支-南海板块的稳定古陆(位于东侧),晚二叠世才通过九所-陵水断裂的大规模右旋走滑移置到和琼中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