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1]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是一种铭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可以分为殷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四大类。

要想铸造金文,第一步得制造土坯、模具。一般利用黏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坯(模型);用黏土包裹土坯,等到干透后切开外层的黏土,当作外模;清除模型外层,当作内模,并在上面刻下图案文字;组合外模和内模,在二者之间放一片铜片,让内外模之间留下缝隙,注入已熔化的铜;等到模具冷却后,把内外膜打破,拿出青铜器。
实际上,商代铜器上就刻有和图画类似的金文,至商末时已发展到和金文、甲骨文一样了。此种金文在周代最为鼎盛,延续至秦汉。

不过,殷商时期的器物和铭文都很少,秦汉时期的也已流传不多,所以主流的金文应算周代。
和甲骨文一样,也有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也可以这么说,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要知道,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是一种很成熟的艺术了,得到众多后世书法家的认可。
可见,在商朝灭亡后,周人继承并发展了其金文书法,在艺术上达到顶峰。

主要的类型有:
殷商金文。即使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但金文之始,其实是在盘庚迁殷(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字,至周朝初年,已达1200余字。
周朝金文。平王东迁后,随着铁器的增多,钟等青铜乐器也增多,于是金文的铸录也各有千秋。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为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的文字都是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于是金文逐渐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