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公元前512年,13篇,
2、13篇,81篇,
3、庙算,
4、不战而屈人之兵,
5、十则围之
6、先为不可胜,
7、兵以诈立
8、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驱战者劳,善战者制人不制于人。
二(2)(3)(2)(4)(3)(3)(3)(4)(3)(3)
三
1不殆是没有危险,是立于不败之地。“殆”字,是孙子对《谋攻篇》的前一篇《作战篇》中“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等词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是战斗百次,军队也不会疲惫不堪,战斗力充沛。一支军队不怕失败,怕的是丧失战斗力。一支军队很难不失败,难的是能够从失败中站起,继续战斗。如果一个将领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敌情我情,就认为完事大吉,不再为失败考虑,可能失败就在眼前,而且一败涂地,连挽救的余地都没有。所谓“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
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作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奇”指军队作战的特殊方法,“正”指作战的常用战法,但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未可穷尽。孙子一直强调“奇正”战术术变化异常重要,股市同样适用“奇正”战术。当人们熟视无睹“正”的方式,只有“奇”才能获取利润,当“奇”已广为熟识后,“奇”就变为“正”了,“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
3因形造势
4兵势第五: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并不是说治理会混乱,勇敢变胆怯,强大变弱小;
其意思可以理解为:战争时,人数众多,场面很混乱,如果一方的兵士看起来很整齐、威严,那么另一方势必会有所乱战和胆怯,通过看表面就可以看出战争的胜负。
主要讲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必须有个度,否则过犹不及,治会转化为乱,勇转为怯等等。
5所谓“五事”,是指五种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这里,孙子只做了狭义的解释,而从广义上看,天、地、将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气候、所占资源、人才的类型数量和组织方式等等大的范畴。既天时、地利、人和。对以上五点,孙子做了如下七种对比。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为什么五件事却进行了七种比较呢?我们不难看出,前四“计”比较的是“五事”,是“七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三“计”比较的项目与前四“计”密切相关,是前四“计”作用的结果。兵众强需要在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士卒练和赏罚明都需要在将有能和法令行的情况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