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的:①躯干共济失调(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 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蚓部(原始小脑)受损害。可见于ADCAⅢ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②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③全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损部位在原始小脑、新小脑、小脑核团、小脑传人(出)纤维,临床表现为躯干、肢体、步态的共济失调。可见于ADCAI型等。另外,IAs有部分类型有较明显的周围神经损害、脊髓后索损害,而表现有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其特点是没有视觉辅助时,共济失调症状更明显,行走时常常低头视脚下路面,不敢正视前方,夜间行路更困难,洗脸时身体易向脸盆方向倾倒,Romberg征闭眼时更明显不稳,常伴有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丧失。可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Refsum综合征、后柱型共济失调、Roussy-Levy共济失调等
大家经常听说脑萎缩这种疾病,这其中就包括小脑萎缩,严格意义上来讲,小脑萎缩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表现,主要是一些遗传性的疾病或者一些变性的疾病会导致出现小脑萎缩,小脑萎缩会导致患者出现很多功能障碍,下面详细介绍造成小脑萎缩的诸多原因。
小脑萎缩是怎么造成的?
1.遗传性
如脊髓小脑变性(SCA)、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
2.变性性
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
3.缺血缺氧性
一氧化碳中毒。
4.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
5.炎症性
急性小脑炎后遗症。
6.酒精中毒
酒精性小脑变性。
7.其他
神经副肿瘤综合征。
检查方法:
1.神经系统检查
(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上肢伸直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触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对比,共济失调时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标。
(2)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依次作下列三个动作:一侧下肢抬起并伸直屈膝,将抬起侧的足跟置于对侧平伸侧下肢的膝盖上,然后将足跟沿胫骨前缘向下滑动,力求动作的准确连贯。小脑损害时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
(3)快速轮替试验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手背,或前臂快速地作旋前旋后动作或用手的掌侧和背侧交替接触桌面。小脑损害时以上动作笨拙、节律不均。
(4)反跳试验患者闭眼一侧上肢用力握拳屈曲,医师用力使其拉开的过程中突然放开,正常的保护动作不会自己碰自己,小脑病变时,由于控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功能不良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或维持两臂向前平伸的姿势,检查者分别或同时突然向下推动其臂部,然后松开,正常人能准确恢复到原位,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不能正常地控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往往动作过度和上下摆动时间过长。检查下肢时可在患者维持屈髓屈膝各90°的姿势时推动其小腿检查,意义同上。
(5)过指试验患者上肢向前平伸,示指放在检查者固定不动的手指上,然后嘱患者将手上抬至垂直位置再复下降到检查者的手指上,检查时嘱患者始终维持上肢伸直先睁眼后闭眼检查。小脑损害时患者手指不能正确指到检查者的手指,而是过度活动。
(6)起坐试验患者仰卧,两手置于胸前不支撑而坐起,正常人仅躯干屈曲、两下肢可下压而不离开床面,小脑损害的患者髋部
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脑萎缩的症状。其主要表现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保持平衡,像走路、爬楼、骑车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相当困难。肌肉活动能力下降,常伴随静止性颤抖和运动速度减慢等现象。严重的时候甚至影响到言语表达和吞咽功能,给他们的交流互动带来诸多不便。
1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比如小脑萎缩的遗传因素是不能忽略的。还比如,患者可能中毒二导致小脑萎缩进而造成神经失调。此外,脑外伤,意外受伤也有可能造成小脑萎缩。
2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主要是脑神经功能受到了破坏,在日常表现中,患者会出现行走不稳当。不能走直线,晃晃悠悠,很难保持平衡,容易摔倒,还有平时穿衣服,端水,鞋子时,明显能感觉到不协调。
3现在医学上没有能根本性解决此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西复合治疗的调养方法,增强改善神经受累局部微循环血运以养神经,同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麻痹神经才能再生修复神经获得各种功能的最佳恢复。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知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等,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道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宽。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目前的医学水平版对已经形成的小脑萎缩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权。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未来治疗小脑萎缩的研究方向之一,建议营养神经药,康复锻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