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略思想

2025-05-05 21:40: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未来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将从工业化中期阶段缓慢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缓慢向后期成熟阶段过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缓慢向建设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过渡。在此过程中,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趋势并达到高峰,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并在区域上趋于平衡,经济社会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不断提升。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质工作将从以支撑资源供给为主题,逐渐向资源、环境、工程和民生全方位服务拓展。作为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地质环境调查在保障水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工程基础、防治地质灾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且其重要程度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与日俱增。总结过去,放眼未来,我国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应顺应时代要求,肩负起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始由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跨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进入战略调整期,主要表现在社会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升级[21]。地质环境调查属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向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是公共地质产品。在我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过渡之际,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需求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人文差异等诸多原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导致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包括从人畜饮水的地下水找水、滑坡灾害的防治、城市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到水资源规划、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全球变化应对等诸多方面。例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地下水资源不仅要满足居民对优质地下水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工业和城市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而在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则要首先解决人畜饮水的基本需求和农业种植的需求。由国家实施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受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的制约,只能优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为国家重点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要环境脆弱区及时提供地质环境基础数据。

(1)防灾减灾需求。1998~2009年,全国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总死亡人数的34.3%,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的2.0%。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在中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对道路桥梁、防洪设施、地下管线、房屋等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每年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地质灾害关系到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低,监测工作起步较晚,预警能力十分有限,迫切需要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和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国土规划和重要经济区建设需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重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据,而水土资源、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要素是资源环境的基本组成,是承载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时,需要大量翔实的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包括地下水、地壳稳定性、活动构造、地质灾害、生态地质环境功能等。我国基础性地质环境工作程度总体较低,工作精度低,亟须提高基础地质环境工作程度,及时提供翔实的地质环境基础信息。

(3)保障供水安全需求。水污染问题是制约国家水资源安全的重要隐患。目前东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即将完成,而其他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尚未开展,需要继续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为保障饮水安全及实施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还有众多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是受制于当地的高砷、高氟、苦咸地下水的影响,二是周围工矿企业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造成了当地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亟须继续开展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和安全供水示范,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的地下水饮用水源。

(4)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需求。未来2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工程建设处于高峰时期。这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分布于不同的地质环境区,尤其是线性工程穿越平原、基岩山地等多种类型地质单元,工程地质条件差异大。对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安全对基础性地质环境工作,特别是活动断裂调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山体及高陡斜坡地质灾害防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5)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需求。随着我国东部资源基地资源储量的减少,我国的资源接替基地将逐渐西移。这些资源接替基地大多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丘陵山区。一方面,能源资源开发大量矿山工程设施建设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对能源资源安全生产和人居环境安全构成巨大隐患。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过程中,无疑对地质环境将产生很大冲击,人为破坏岩土体自然平衡,矿业生产“三废”的不合理处置,造成水土污染,环境恶化。要应对这些问题,保障采矿活动安全和能源资源开发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就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提供全过程的基础支撑。

(二)促进人地和谐

历史发展实践表明,人地关系和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被动地依附于地质环境,受自然地理、地质灾害和地质资源的制约明显,在人地关系认识上天命论思想占统治地位。农业时代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地质环境,规模小、强度低、负面效应较小,人类与地质环境保持着协调共处的融洽关系。在工业化阶段,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开发地质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快速增强。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光环之下,人定胜天的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类雄心勃勃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由于过分强调人类的能动作用,往往无意或有意地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酿成了环境恶化、灾害频发、资源枯竭的苦果。在经历了自然界无数次的无情报复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质环境调查的最终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地和谐。在社会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地质资源消耗持续增长,矿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地质环境问题密集出现;工程建设活动持续活跃,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土壤、地下水污染形势堪忧……如何协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地质环境调查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必须要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所依托的地质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过程,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的机理、过程、方式,深入了解地质环境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地质环境、调控经济活动的途径、方法和对策,为国土资源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到2020年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地质环境调查应将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研究作为重要内容,站在全局乃至全球的视角,在促进人地和谐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由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

由于地质环境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累积性、难控性和一旦酿成地质灾害的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目前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还远不成熟。受地质环境调查程度低、监测站点缺乏、历史资料积累少、技术设备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作,例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地震活动预测等,至今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难以做到准确的定量评估和预报预警。以往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摸底性调查、地下水资源的现状调查等方面,而对地质环境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机理研究显得薄弱。虽然有一些专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实际中调查与研究也有所结合,但是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深度、广度仍非常局限。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地质环境问题的摸底性调查向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转变,从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后的综合治理向有预见性的事前调控转变,从单纯的技术调控向系统的技术、政策、制度等综合调控转变。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转变”,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地质环境要素动态变化趋势的基本依据,对于地质环境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地质环境调查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监测、调查和测试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地质环境基础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是加强机理模型的研究,数学模型是定量描述复杂的地质环境系统中各种地质过程的重要工具,利用数学模型对水文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进行模拟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地质环境研究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