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身世,介绍。谁能呀

评价郭嘉,与其他谋士对比。比如他的才智和其他的比较
2025-04-27 11:55:1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官职:司空军祭酒(军师祭酒)   爵位:洧阳亭侯,谥曰贞侯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 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 他喜欢与长者交谈, 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一次, 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 大为惊叹, 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 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 “ 小太公” 。光阴往荐, 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 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 小太公” 自信而清高, 喜欢无拘无束, 交友非常挑剔, 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 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郭嘉21岁的时候, 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 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 天下英雄” 。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 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 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 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 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这样, 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公元196年, 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 曹操写信给荀彧, 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 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 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 共论天下大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岁, 但对曹操的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给向郭嘉问计时, 郭嘉一语道破要害, 趁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 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 作为谋士, 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 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 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 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 使孤成大事者, 必此人也。’ 郭嘉离开营帐后, 也大喜过望地说“ 真吾主也。” 从此, 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 忠心效力。

回答2:

郭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

如同荀彧一样,郭嘉在重要关头也总是为曹操谋划。如:官渡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胜进攻袁谭、袁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连战数克”。这时,有人主张加强攻势,彻底铲除袁军。郭嘉则主张缓兵以待其变。他认为谭、尚都深得袁绍宠爱,袁绍生前又无立嗣,兄弟二人之谋臣“必定斗其间”。如果我们 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将合谋图外;相反,“缓之而后争必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如其言,曹军一摆出攻刘表的姿势,袁氏便出现内讧。曹军回兵各个击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阳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随曹操平定乌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谥贞侯。

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问疾者交错。”不幸而死,曹操“临其丧,甚哀”,并不无惋惜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拟交郭嘉以治国安邦之任,可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述追赠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人有诗赞叹郭嘉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天行健《清算品三国》——诸葛亮与郭嘉比较

易书第十四集《天生奇才》,用了很大的篇幅,对诸葛亮与郭嘉作了比较。说他俩都是同一量级的人物,对刘备、曹操同样重要,两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怎样相似呢?易中天认为:
第一, 他们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时都只有二十六七岁。
第二, 他们都“审于量主”(谨慎地选择主公)。
第三, 他们都“谋功为高”。
第四, 他们都忠心耿耿、竞竞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第五, 他们和曹操、刘备的关系,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鱼得水”,甚至确有一些情意。

但我觉得:二人虽有若干相似之处,如上述之一、二、四项,但不同之处也不少。严格说来,在某些重要的层面上,二人是不能相比的。

首先,说郭嘉“谋功为高”是可以的,对诸葛亮却不能这样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有诸葛亮的出谋画策,所有的战役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谋。他智计多端,料事如神,刘备无不言听计从。关、张之辈开始是嫉妒、吃醋,后来就变成服服帖帖地接受领导了。但我们查阅史书,在刘备的有生之年,诸葛亮在军事上多是靠边站的,对刘备并没有起到郭嘉对曹操那样的作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以后就跟随在周瑜水军的后面,回到了刘备的驻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国演义》上所写的那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都是小说家之言,并不是史实。火烧战船是周瑜和黄盖谋划的,并没有诸葛亮参与谋划。当然,刘备方面作为联军组成部分,也配合作战了,但我们在史书上并没有见到诸葛亮提出过什么奇谋佳策。接下来诸葛亮和赵云随刘备出征荆州南部四郡。因为这四郡原为刘表的地盘,又有被刘备推举为荆州刺史的刘表的儿子刘琦的文书,进军出奇地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四郡皆降。这时诸葛亮才第一次有了官职,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郡治分别为今湖南永州、郴州、长沙等市,诸葛亮住在临烝,今湘南衡阳市东),一住就是二三年。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刘备进川,把庞统、法正带去当参谋,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留守荆州。只是到了取蜀战争的后期,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刘备进兵汉中,带去的参谋是法正,又不是诸葛亮。章武元年(公元221),刘备大举伐吴,史称夷陵之战。这时庞统、法正已死,刘备仍然没有带诸葛亮前去,而是自己悍然率兵前往。总的看来,在刘备生前,除了早期的赤壁之战和作战不多的进军荆州南部四郡,以及取蜀战争赶个末班车之外,诸葛亮基本上是远离战场的,怎能和郭嘉相比?在郭嘉生前,曹操所打的重要战役,如战吕布、破袁绍、讨二袁(袁谭、袁尚)、征乌丸等,都把郭嘉带在身边。郭嘉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死于征乌丸途中,曹操非常难过,在表章中说: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成,嘉辄成之。(我的计策还没有形成,郭嘉便帮助我形成了)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三国志•郭嘉传》)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叹息着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也叹息着说出了类似的话: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若是活着,就能制止主上,让他不要东征;即或还是要东征,也必然不会打败仗的。)”(《三国志•法正传》)

可见刘备在军事上所信任和依靠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非要从刘备集团中拿出一个人和郭嘉相比的话,那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当然,这是指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至于在谋略方面,法正是要逊郭嘉一头的。
还有更多看http://tieba.baidu.com/f?kz=1056744002

回答3: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 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 他喜欢与长者交谈, 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一次, 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 大为惊叹, 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 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 “ 小太公” 。光阴往荐, 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 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 小太公” 自信而清高, 喜欢无拘无束, 交友非常挑剔, 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 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郭嘉21岁的时候, 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 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 天下英雄” 。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 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 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 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 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这样, 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公元196年, 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 曹操写信给荀彧, 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 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 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 共论天下大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岁, 但对曹操的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给向郭嘉问计时, 郭嘉一语道破要害, 趁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 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 作为谋士, 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 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 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 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 使孤成大事者, 必此人也。’ 郭嘉离开营帐后, 也大喜过望地说“ 真吾主也。” 从此, 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 忠心效力。

回答4:

郭嘉是三国第一谋士,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