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行政代码:130182
乡镇名称 人口数据
廉州镇 118582
兴安镇 50085
贾市庄镇 48874
南营镇 43372
梅花镇 58444
岗上镇 51113
邱头镇 45576
南董镇 43103
张家庄镇 51544
南孟镇 44699
增村镇 56167
小常安镇 51197
前西关镇 41982
九门回族乡 40661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12870
藁城(gǎochéng)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51′~38°18′44″,东经114°38′45″~114°58′47″。北邻新乐市,南接赵县境,东与晋州市、无极县接壤,西与石家庄市及正定县搭界,西南与栾城县毗邻。西距石家庄市31千米,东北距首都北京264千米。该市是河北省会石家庄“1+4”组团城市之一。
藁城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省会石家庄、近靠京津。交通发达,石德铁路横穿境内,307国道、省级正饶公路、石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市区距民航机场30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15公里,全市油面路通车里程921公里。通讯便利,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可直拨国内外任何一座城市。电力供应充足,拥有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11座。市区服务设施配套,拥有三星级宾馆一家,高标准饭店多家,具有较高的涉外接待能力
藁城市景一瞥
藁城市处于太行山东麓河北平原中南部,属太行山洪积冲积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1/1500~1/2000的坡降逐渐倾斜,形成典型的山前倾斜平原地貌。境域中部为滹沱河第二冲积扇之脊,地势较南北两面略为低洼;北部为磁河冲积扇及磁河、滹沱河之间的河间地带,海拔65~55米,向东南缓降;南部边缘为滹沱河、槐河之间的河间地带,海拔60~39米,向东南缓倾。由于历史上滹沱河、磁河、槐河等河流的改道和变迁,洪水泛滥、风沙等外力作用,形成只都、九门、南董一带,杨马村至南孟、梁家庄一带,张村、北楼、小常安、贾市庄一带的古河道、洼地、沙岗、沙丘、缓岗、河沟、坑塘等微地貌。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过治沙治水平地造田等,使沙岗、河沟、古河道得以治理,逐渐塑造成藁城大地平旷开阔的现状。
藁城市
藁城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处平原,地势、地貌对气候影响不大,气候因素分布比较均匀,表现为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全境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2.5℃,年极端高温43.2℃(1961年6月12日),年极端低温―23.4℃(1985年12月8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5℃,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4℃。年平均降水量49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007.1毫米(1963年)。7-8月份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的56.2%。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546.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711.4小时,日照率61.2%。无霜期190天。
商代王室丝织物经营地
藁城是商代王室所经营的丝织物工场所在地。这从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文物和《中国科技史探索》一书中以及夏商两族的商品交换可以证实。 例如《中国科技史探索》中说:“1973和1974年,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对商代遗址作了挖掘: ①除了大麻织品以外,还发现了五块纤维丝织残片与一件青铜“觚”黏附在一起”;同时发现的青铜斧“钺”(铁刃)也是用丝织品黏附在一起的。并且进行了检查分析,这些丝织物是家蚕丝。从而认定商代已饲养了家蚕,而且用蚕丝和大麻纤维织布技术已由锯织进展到使用脚踏木机。即利用杠杆原理,以脚踏木控制综的升降运动来进行提花。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且为藁城先民首创。 商族是以商立国。“夏桀的女乐舞蹈队三万人所穿的丝绸衣服”,都是伊尹“以薄之女工”。 ②针织,以丝织品换取夏桀的粮食。 ③商族在灭夏之前的活动地区,就是在藁城县域和邯郸漳河以北地区,商族的老家就是在河北。商的名字也是因居“漳河流域而得名”(古代漳商二字不分)。商汤建国后到祖乙时,迁都到邢(今邢台西南),藁城可能是后勤部;同时藁北的前西关也有商代遗址。它表明藁城县境内在商代也开始农桑养蚕进行丝织生产了。据《中国科技史探索》一书记载,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农桑养蚕了。在台西西邻的正定南扬庄曾出土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蚕蛹,外观黄色,长2厘米,宽高均为0.8厘米,长椭圆形,状似真蚕蛹。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炎帝神农氏“教民农耕、日中为市”的时代。 ④晚期是黄帝轩辕“作衣裳而天下治”的时代。相传有一天黄帝族部落欢庆胜利,忽见一少女身披马皮,飘飘然从天而降。只见它手中拿着两束丝,闪烁着金黄和银白的光彩。她微笑着将这两束丝献给了黄帝。从此,黄帝的妻子嫘祖便采桑养蚕。通过“蚕神向黄帝献丝”和“螺祖养蚕”两个故事,说明新石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祖先就开始农桑养蚕和纺织丝绸了。所以,到夏、商奴隶社会,纺织技术由席地而锯织,发展到利用杠杆原理控制综的升降而进行提花了。黄帝在冀州涿鹿建都,藁城是古冀州盛产农桑养蚕纺织之地,又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台西出土的商代纤维织品可窥见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没有新石器时代“黄帝授丝”,就没有商族先民高超地织绸技术;同时,从台西遗址出土的文物品种之多,特别是除生活用品之外,尚有“将军盔”、“弹丸”、铁刃青铜钺”这三件文物乃是武官所用之物;医药物“桃仁”和“郁李仁”。医疗器“砭镰”;冶炼物“铁渣”和“铁矿石”;漆和木器、纺织的“刀杼”和“麻、丝品”、羊毛等,反映墓主人是商王室的后勤部的督管,王室丝工场或手工业的管家。二、藁城是商代及后世饲养战马基地商族老家在河北滹沱河和漳河流域,从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文物表明,藁城是商王室的后勤部,从卜辞得知,商王占有大量牲畜,狩猎一次就获鹿384头。 ⑤祭祀一次就杀牲畜三、四百头,在甲骨文中还有养战马50匹的记载。甲骨文中的马字,加金字旁,表示象黄金一样珍贵,可供商王室狩猎、作战、驾车使用。可惜,藁城志无有记载商代的养马情况。 但是,历史是有承继性和沿续性的,藁城志记载了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养马的情况。在《马政》一节中记载:“以民三户养一牡“母”(应为公)马,五户养一牝马” 。 ⑥藁城县共领养孳牧牡马94匹,牝马376匹;养马之人具免粮草一半;官府设医畜人员和管理人员,“马政俱属于县令”。马匹供军队和驿站使用。三、从“槀”字说藁城置县的人事,藁城是官府的后勤部“槀人”,在周代是一官名。《周礼》记载:周有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地官掌管邦教”。“槀人”是地官的下属机构,主管粮草、酒肉(牛、羊、马匹)、弓箭兵器等。郑司农云:“槀为犒师之犒,主冗食者,槀读为刍之槀,箭干谓之槀,此官主弓弩、箭弓之官。” ⑦周承殷制,在殷商时代管理粮草、兵器之官是司徒。而商族祖先契在舜帝时就任司徒之职、主管教化人民、土地、粮饷之事。所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合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藁城是商族王室粮草、兵器、战马供应基地;又是周代地官下属“槀人”筹集粮草、饲养马匹、供应兵器所在地,因此,春秋时藁城西南有肥纍国(诸侯的盔甲不解曰纍);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置槀城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6年)以槀城置廉州,但时间不长,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废廉州为槀城,还槀城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