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和崩塌怎么区别?

2025-04-13 01:11:4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主要区别有,性质不同、迹象特征不同、时间规律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二、迹象特征不同

1、滑坡

(1)、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

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

④、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

(2)、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④、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2、崩塌

①、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②、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③、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三、时间规律不同

1、滑坡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①、同时性

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②、滞后性

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2、崩塌

岩崩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①、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这里说的降雨过程主要指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②、强烈地震过程之中。主要指的震级在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通常有崩塌出现。

③、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因工程(或建筑场)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上部岩(土)体的稳定性,常发生崩塌。崩塌的时间有的就在施工中,这以小型崩塌居多。较多的崩塌发生在施工之后一段时间里。

④、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水库蓄水初期或库水位的第一个高峰期,库岸岩、土体首次浸没(软化),上部岩土体容易失稳,尤以在退水后产生崩塌的机率最大。

⑤、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滑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崩塌

回答2: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组成
   滑坡体。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    滑坡周界。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毛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崩塌的定义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二、崩塌的类型
1.根据坡地物质组成划分
  (1)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浸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3)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击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舒散,形成崩塌。   (4)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面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2.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和速度划分
  (1)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2)滑动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3)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粘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泥石流很相似。称为崩塌型泥石流。
编辑本段三、崩塌的特征
  速度快(一般为5—200m/s);   规模差异大(小于1m3—108m3)。   崩塌下落后,崩塌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完全打乱,大小混杂,形成较大石块翻滚较远的倒石堆。

简单来说……滑波是山体一大片地滑下来……崩塌是山上的石头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