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是一首南北朝时期民歌,描绘了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原文: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扩展资料:
《敕勒歌》的历史背景: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用敕勒语唱。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冒昧的问一句,你才二年级,就会玩电脑,,,
1.《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西、东晋之后分裂的小国家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语译成汉语的。
2.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是一首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