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的学习联结

2025-04-28 07:15: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又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桑代克所用的“情境”一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行为主义所用的“刺激”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桑代克认为,所谓情境,既包括大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同样,反应的含义不仅指机体的外显活动变化,还包括观念、意象等“内部反应”。
第二,对联结机制的解释,桑代克完全站在本能主义的立场上。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许多联结的“原本趋向”,即在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时,在人的头脑中各神经元就形成了许多“原本的联结”。这是“人的本性”,它决定了后天联结的趋向。因此,桑代克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中的一种联结倾向,并使之加强;而不唤起其他联结倾向,或使其他联结倾向减弱。这样,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就完全抹杀了人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把学习看成是本能的、被动的,或是完全受情境决定的过程。
第三,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学习的过程完全是盲目的或尝试错误的,这就更进一步地抹杀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桑代克提出形成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即所谓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准备律的含义是,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早期的练习律注意到联结的频因效果,认为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经常使用会使联结的力量加强;经常不用,则联结的力量减弱。到20世纪30年代初,桑代克修改他提出的学习定律,首先放弃了频率因素,认为单纯的反复练习并不能增强其联结,而只有将练习律与效果律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早期的效果律注意到奖励和惩罚的作用,认为某情境与某反应联结伴随着奖赏时,联结力量增强;如果伴随惩罚时,联结力量就削弱。后来桑代克认为奖赏的效果比惩罚的效果更好,而特别强调奖赏的作用。桑代克首先注意到奖赏的强化学习作用,为后来强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开辟了途径。
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呢?首先,我们应当看到,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学习理论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学习过程,并提出一系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存在着许多缺点和观点上的错误。 第一,由于哲学思想的局限,桑代克忽视了学习的认知特性。他一味强调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和机械化。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充其量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而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人类的学习却恰恰是以认知过程为主。这就使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由于桑代克接受了本能主义的思想观点,在他的学习理论中忽视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这就抹杀了人类学习的最突出的特征,即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桑代克坚持了弗洛伦斯(P.Flouress,1794—1867)关于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类的观点,把人类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完全等同起来。我们不否认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对动物学习的某些研究结果亦可作为研究人类学习的参考资料。但是,人类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无论如何都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人类的学习要比动物的学习复杂得多,用解释动物简单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必然是不充分的或片面的。
虽然,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但它至今仍然对学校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桑代克发现的尝试错误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或途径。自然,人类的尝试错误决非盲目的,通常是有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学过的知识或经验去解决问题,而不要让学生盲目地对待疑难问题。桑代克的练习律,即机械识记在学习中并不是毫无功效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机械识记和过度学习在知识学习中的一定作用,尤其是一些外文单词的识记和历史年代及一些数理常数的记忆,仍然需要多次重复的运用和反复的识记才能保持得更好。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当然,正如桑代克所认识到的,奖励的作用要优于惩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地运用惩罚也会收到其他办法起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