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主要方法是运动战。
解放战争中运动战典型战役——青化砭、羊马河战役:
1947年,国民政府派遣胡宗南率领数十万军队攻打陕北,并在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所在。
在兵力四处分散,地形不明的情况下,遭到共产党西北解放军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连续发动运动战,歼灭近3万人,并使国民军在补给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尾随解放军3个多月,直至中共中央顺利转移至华北。由于这几场战役断断续续、打打停停,因而被共产党笑称为“蘑菇战”。
运动战一般被认为是战争双方(或多方)中实力较弱,对战场地形有了解的的一方采用的一种积极的进攻方式,一般而言,运用这种作战方式的部队通常会利用广阔的活动空间来转移军事力量,作战兵力经常昼夜兼程前往一个预定的战场进行埋伏,利用敌方分兵行动时,集结数倍于一个分队的力量展开包围战进行歼灭。
换言之,运动战主要适合于地形复杂的战场。并且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毛泽东曾将运动战的运用归为这样一段话“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主要方法是(D )。
A: 防御战
B: 阵地战
C: 游击战
D: 运动战
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是我们军队羽翼丰满的阶段了这时候的主要是大集群兵团作战阶段了,如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