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甘于忍受孤独?

2025-04-29 22:27:1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自古伟大多寂寞,甘于忍受孤独也是一种美。

哲学家尼采说:“孤独是美的,因为它纯净生活。”

雕塑家罗丹的说法有一点点不同,他说:“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丰富人的情感。”而鲁迅曾经说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三位大师的睿智,源自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写照了他们孤独、曲折的人生,可谓精辟之言。孤独,这种人类最常有、最本质的情感,是否真的有益于完善人的内心?是否真正为智者所拥有?

孤独的深处往往叠现着世事的美好:高山的峰巅是孤独的;大海的深处是孤独的;高远的蓝天是孤独的;草原上唱歌的牧养人是孤独的;排着“人”形的雁阵迁徙时的翔姿是孤独的……但,那恰恰牵引着我们对美好的向往。

屈原在孤独中悲悯浮生,所以他的诗歌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贝多芬在孤独中吞咽不幸,所以他的音乐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拿破仑在孤独中笑傲命运,所以他的生命之旗一直在“滑铁卢战役”之前迎风飘扬!孤独是一种经过内心演绎、裂变、积淀后的情感,把生命栏杆拍遍了的人,才会拥有这份深刻的情感。智者的孤独与少年强作悲秋的孤独远远不同,因为理智的孤独者已不会自囚在孤独里。孤独是智者向红尘俗世亮出的一张免战牌,又是遁人真我世界的一张通行证。因此,拥有孤独的人最能触摸到自己的内心。

如果不是欺人与瞒世,我们说快乐并不是人类最永恒和终极的情感。因为生活的琐碎和世事的无常都在挤压着快乐的空间,也让快乐的体验变得肤浅和脆弱。为了证明我们的快乐,我们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去浑圆。我们忘记了一次雨打风吹的侵蚀,就足以摧垮了自诩为快乐的那个人。而孤独者却不相同,他们从苦难里提炼人生,把奢望轻松放下,把最坏的视为平常,把求人转为自助,这时的孤独者也是命运的自塑者。只要生命中注入一点点的收获,孤独者便得到了人生的真收获,体验了人生的真欢喜。这时,我们发现孤独延伸了快乐的外延。只是,孤独者已习惯将快乐轻轻淡化,他们的脸上不曾有常人的欢颜。我们听到孤独的智者在说:“真的快乐不是披在身上供人观赏的华服,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内心挂上的一串珍珠。”

世上成大器者,必经历人生跌宕沉浮,而跌宕沉浮的深处,必以孤独为基调。犹如为严冬命名的,不是那显跟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却是挂在屋檐下的一串串沉默的冰凌。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我独自一个人时,我是快乐的,因为我可以孤独着;与人相处时,我发现我是孤独的,只因为我已经变得快乐。”可见我们常常因为刻意让别人快乐,而扭曲了我们自己需要的孤独。

孤独是智者最终投靠的情感归宿。因为孤独的人生并不代表人生的孤独——而恰是孤独在把生存者的快乐放大,而且为孤独者一人独享——好一个孤独的智慧者。

“给我快乐,毋宁给我孤独。”孤独的海明威如是说。其时,海明威的胸怀像他笔下《老人与海》里的那片大海一样宽广。

孤独是寂寞,冷落也是寂寞,但真正的寂寞远远不止于此。很多时候,寂寞并不意味独守屋隅的孤单,没人陪伴的冷落,而是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却没有观众;身置熙熙攘攘人流之中,灵魂却遗世独立。

寂寞的人,往往走在人群前列,不知不觉间登上万丈天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高处不胜寒,蓦然回首,寂寞无边地包围过来。

深深的寂寞,无人感知,无所寄托,构成精神上最深的痛苦,所谓伯牙摔琴谢知音即缘于此吧。

就英雄而言,无人感知、无所寄托的寂寞,是因为没有对手。英雄遇英雄,英雄惜英雄,孔明与周瑜,英才盖世,豪气冲天,两人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史。周瑜英年早逝,孔明仰天长啸,从此失去了较量智慧与勇气的对手,从此长长的岁月之中,孔明的业绩暗淡了许多。

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寂寞造就了英雄。怀着一颗大展宏图的决心,在天地间心无旁骛,执著前行,不断探求、实践,寻找真理。寂寞也完善了英雄,在寂寞中思索、发现,抵达真理。古来圣贤皆寂寞,耐不住寂寞算什么英雄?前行的过程可能充满痛苦,但灵魂的快乐却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

寂寞更像一只小鸟,希望一鸣惊人。

回答2:

将孤独视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