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的做到认识自己

2025-02-25 11:25: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认识自己的前提首先的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之后才能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更好说的是: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自己,一定是与我们的过去相关,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那么,我们能够看清很多曾经被忽略或误解的事,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就像去看猫小 帅学汉 字都是一样的。
在心理学上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原生情绪】,一个叫做【次生情绪】。原生情绪是指适应性情绪,即,使机体适应与自身需求和追求目标相关的、对自己有意义的外界。次生情绪是指反应性情绪,它经常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是遭受挫折而引起的防御和攻击,从而使原生情绪被掩盖或指向相反,因而失效。
上面的描述可能过于专业话,让我举个例子吧: 一个孩子,小时候因为某件错事被父母关进了房间。她首先表现出恐惧,躲在墙角里哭泣,这时候的恐惧便是【原生情绪】。 但当她哭的稀里哗啦,父母依旧没有为她开门,她开始愤怒了。她用力的踢踹房门,把手边的东西都摔到地上,用愤怒掩饰恐惧,这时的愤怒便是【次生情绪】。
原生情绪会导致次生情绪的发生,次生情绪则是为了掩饰原生情绪而产生的自卫机制。但次生情绪并不是只出现一次,它往往会伴随你的终生,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回到那个孩子,当这位女孩长大了,她感到不安时,便很有可能表示出愤怒。当朋友因为一时忙碌没有接她的电话,她责问:“你为什么没有接我电话!”;当闺蜜交了男朋友,与她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时,她气愤:“你才和他认识多久!”;当自己的男朋友与她提分手时,她愤怒:“老娘才看不上你!”
她知道这样不好,也很容易通过其他回答里介绍的方法认识到“我脾气不好,太容易生气了”。但她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之所以容易生气,是因为童年的那一个夜晚,被自己的父母关进了房间,让无助的她选择了用愤怒来掩饰自己的不安。 其实我们每个人许多的行为都是由于某个原生情绪导致的次生情绪,如:被人责备时选择沉默、听到不同观点时指责他人、看到不公的事喜闻乐见。而为了改掉这些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了解自己“为什么我会是现在的自己?”
@Steve Shi 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过一种自我认知的方法:划分人生轨迹→罗列重要事件→分析事件。
一、划分人生轨迹 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8个阶段——这数字没有特定的含义,只是一个结构上的要求,每个阶段用一个重要的事件或者时间点来界定,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开始,最后一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当下。
二、罗列重要事件 每个阶段里,找出10件对你影响重大的事件——这个数字也仅是一个结构上的要求而已。这些事件应对你的情感、性格、人生轨迹、人际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 (Steve Shi建议关注一些这样的事件:生活轨迹变化的转折点,重大的失败或意外,重要的决定;情感上冲击很大的事件。记忆深刻的事件,另外这些事件多半与他人有关系。建议重点关注与父母或者其他亲近的人有关的事件。) 罗列这80件事本身可能是个挑战,有的需要努力回忆,有的需要去询问他人。你可能先定义好一个阶段,去搜罗事件,分析,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分析事件 每个事件下面,你都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这个事给你带来了哪些认知和想法上的变化?
2. 这个事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冲击或者影响?
3. 这个事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系?(事件如何塑造了现在的你?)
4. 从对这个事件的回顾中,你发现了自己有哪些想要和需要?
内容上没有太多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的个人史。只要你需要尽量细分大约8个阶段,每个阶段写出大约10件事,每件事回答出上面4个问题,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足够细化。你可以每个问题随便回答下,也可以详细的写。要花多少时间,要写多少内容,全都取决于你。 划分这8个阶段,罗列80件事或许会消耗你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能会大大超出你的预期(我通过这种方法罗列了42件事,耗费了5个月的时间,询问了超过50个人),但在那之后你将受益良多。
一开始看到自己罗列的事件时可能会抱怨,“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当时要这么做”;可能会失落,“若不是当初那件事,或许XXX”,但这些短暂的负面情绪过后,将会是内心长期的平静。 你会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原来我是这样的人!”;你会发现一些自己过去误解或忽略的问题;你会发现自己的心胸变的宽广,不再轻易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与环境、归结与他人。

回答2:

我们每个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渴望了解自身不断起伏的内心世界,但我们感到可悲的是,我们经常对自己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跟别人相比,自己有什么不足,或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么,他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弯弯曲曲。他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会经常迷路。

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指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渐渐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自我概念对一个人的行为和观念具有重大影响。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自我全面客观认知基础上的,是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以及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客观地给予评价。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还要注意从周围人身上获取关于自己的信息。

接纳自己的缺点,而容不下自己的缺点,是很多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一个人首先应该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

年轻人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自我概念的集中表现。年轻人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挫折忍耐力和各方面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回答3:

回答4:

1,在与别人的对比中认识自己: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别人对比,从中发现自己的一些特点,是开始认识自我的一个途径。
2,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积极主动地同不同的人打交道,从他们对你的评价当中认识自己。
3,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努力做好一些事情,在不断尝试中认识自己的特点。
4,在亲密关系中认识自己:所有的外人的评价都有可能只是一个片面的评价,而亲密关系的人的评价则有可能更加的中肯。
5,在反思中认识自己:所有外在的评价都是向内在转化的一个渠道,通过不断收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你会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每天写写日记吧。

回答5:

人生认识自己很难,改变自己更难!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这些致理名言:它给了我们人生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魅力!&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刻的宝石。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光。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最大的过失就是不知有过;愚蠢就是只见别人的过失而忘记自己的错处。”

“第一次真正大笑你自己那天,你便成熟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觉得事事无足轻重,可能是一个最大的悲剧。没人看到你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珍惜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瞬间也就成了永恒。”

“友情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关系。恋人的关系,家族的纽带,尽管也是密切的,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们有着自然的、本能的要素;而友情却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物。”

人们生活中需要获得能够给予安慰与鼓励的知音,需要获得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迁的美好纯洁的友情。在友谊中,相互信赖是首要条件,这种信赖当然伴随着对对方的尊重。接触对你信赖的人,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没有的长处,从对方得到鼓励与鞭策;反之把自己的信赖寄予朋友,这也胜过任何鼓励与安慰。这样,当生活对你产生误解时,你知道:你的朋友能够理解你。那么,还有什么比友情更加珍贵的呢?

为什么自己总是学不会自欺欺人、圆滑地处事?妹妹和挚友时常在耳边责怪自己:“待人、处事、说话不要这么直来直去的,这样很容易得罪人…,回到南方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教不会你啊!”

自己是东北人出身,很多时候由于性格直率无意中得罪了朋友,原本往往出于善意,却被对方误解了…,总是在事后才反应过来。有些经过解释之后可以理解原谅你,但有些却因为芝麻大小的事情而耿耿于怀……

“如果我没见过所犯的错误,就无法想象他的生活情形,人通常是在犯错误时流露本性。” 如果朋友之间需要自欺欺人、圆滑地相处才能维持下去的话,那么也就无所谓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是能够互相理解、信赖的朋友。真正的友谊,是心与心亲密地接触相撞而产生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强烈的共鸣,它是一种摈弃了其他任何目的的纯信赖的感情。

这样的朋友我们经常寻求;不过,也没有寻找很多的必要。假如我们能遇到真正的知己,即使只有一、两个,那也将是人生巨大的财富,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不朽的力量与最大的欢乐。

“相识系于缘, 相交系于诚,平凡中充满了温馨,朴实里拥有着浪漫!”
“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别看人的衣服,要看人的肺腑。甘泉知於口渴时,良友识于患难日,酒肉之交非好友,患难相助见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