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管理好一个难管的班集体

2024-11-28 20:46: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很多教师抱怨:“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管严了,学生反抗;管松了,班集体纪律涣散,教学成绩落后。”有些学生无视学校和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公然向教师挑衅,与教师发生言语冲撞甚至辱骂、殴打教师,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破裂。那么,如今学生为什么“越来越难管”了?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该如何“管”学生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一、“学生难管”现状归因
1.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使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或称“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身心发展转型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最主要的行为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道德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仍很缺乏,因此,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上看,生活经验的匮乏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欠缺,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教师把他们看作成人;当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待、对他们严加管教时,他们就会心生厌烦,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萌发对立情绪,疏远、顶撞教师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报复”教师。教育心理学上把中小学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和“成长危险期”。只有摸清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才能找到“学生难管”问题的根源。
2.家庭教育薄弱、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环境也变得日趋复杂,“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隔代抚养”的教育缺陷,“单亲家庭”的教育缺失等,都与家庭教育环境及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封闭的教育环境、落后甚至错误的教育方式,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隐患。很多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孩子或溺爱,或偏爱,或失爱……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或自私、或冷酷、或狂妄的扭曲型人格,导致孩子对学校集体生活适应不良,与教师、同学难以进行正常的交往。“难管”的学生在家庭中往往也是让家长感到头痛的“难管”的孩子。
3.不良信息的侵蚀、诱惑。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文化的多元性和信息的开放性,人们在吸收信息、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难以摆脱不良信息的干扰、侵蚀和诱惑。在各种不健康的报刊、影视作品中,在各类网站上,就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这类信息的“诱惑力”、“破坏力”极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因此,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很低,受不良信息影响的程度很深,往往是“拿暴力当‘英雄’,拿色情当‘浪漫’”,导致价值观偏离、道德感丧失、思想偏激、行为失范。对各种信息的正确把握和理解是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基础,信息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必然造成思想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阵痛”。古今中外,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新课程改革亦然。新课程倡导的师生角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转变,给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势必会引发新旧两种势力的对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和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如,新课程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在客观上使学生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教师不能引导他们从事健康有益的活动,就会使宝贵的课余时间异化为学生消极堕落的土壤;再如,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关爱、赏识学生,但如果教师使用失度,关爱就会沦为溺爱,宽容就会异化为纵容。在溺爱与纵容之下,学生自然愈加“难管”了。
二、转变观念,有效管理
1.树立服务意识。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学生是自我成长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是引领和帮助学生,这在本质上正是一种服务。从作为“服务者”的角度上讲,教师没有权利对学生的思想、言行横加指责,否则只能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
2.遵循教育规律。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要了解规律,尊重规律,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学生,对学生进行“驯化”。
3.正视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正是教师教育智慧积累和形成的源泉。教师不仅要关爱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应该关爱那些表现不佳的“难管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提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难管学生”的教育,给教师提供了提升教育水平、获得教育智慧的珍贵契机,成就了教师的职业生命。
4.尊重学生权利。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是学生的重要权利,教师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学会“放权”,实行“自治”(如实行“班集体自治”制度等),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内化教育要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5.包容缺点错误。学生“难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不认可、不接受。这时教师要反思自身,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习惯了将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揪住不放”?对于“难管”的学生,教师要牢牢守住教育思想的底线——相信学生心底是善良的,错误是暂时的,成长是永恒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做“大”教师,就要容纳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永恒的启迪。
6.关注成长进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在“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因为他们太希望被重视、被认可了。他们看惯了别人鄙视的目光,听厌了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对教师的批评有了“过滤”能力,一切“管、卡、压”的教育手段对他们已不起作用,只有表扬和鼓励才能点燃其上进的激情。西方有句格言:上帝是公平的,在为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在文艺、体育等方面却极有天赋,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施赏识教育。这不仅是“感化”学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开辟发展道路的必要途径。
7.构建活动载体。新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将其列为必修课;各科教科书内容也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正文、活动、说明,对活动的重视可见一斑。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自然也就消除了扰乱纪律的企图。在课余时间,则“一旦种上了庄稼,杂草就不会疯长了”。所以,教师要以活动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构建适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扭转学生“难管”的不利局面。
三、辨“症”施治,对“症”下药
“难管学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师应对“症”下药,科学决策。
1.多动型。表现为上课经常做小动作,随意说话,自控能力差。这多半与生理因素有关。有的学生患有先天性“多动症”,有的学生因为身体发育过快而引起行为失调,其违纪行为属于下意识举动,对他人不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多动型的学生,教师不必刻意要求,只需用非言语方式提示即可,如采用目光接触的方式,运用手势、触摸等肢体语言等,既不影响讲课,又达到提醒制止的目的,长此以往师生之间还能形成默契。
2.顽劣型。这类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骂人、打架等。对自己的错误,他们矢口否认,百般抵赖,屡教不改。对此,教师一方面应明察秋毫,积极预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做好这类学生的“错误记录”,不必事事追究,但要事事躬查,尽可能把事实了解得具体详细,等时机成熟再“数罪并罚”,形成强烈的思想教育攻势,直至彻底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叫“欲擒故纵”法。
3.挑衅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被教师和同学排斥、冷落,因此故意制造事端,滋事挑衅。这种挑衅往往怀有“敌意”,具有挑战性、攻击性和报复性。由于其目的是发泄不满情绪或怨气,所以,教师一定要沉着、冷静,切不可当即训斥,“以硬碰硬”,否则极易激化矛盾。正确的方法是,让时间冰释其内心躁怒的情绪,待其冷静后再作处理。
4.冷酷型。有的学生遭受过家庭暴力,但不敢反抗家长;有的学生受到比自己强壮的同学的欺负,但不敢还手;有的学生外貌不佳,遭到同学的嘲笑,但不敢还口。这些学生长期在郁闷、委屈中度日,形成了孤僻、自卑、好嫉妒、神经质等不良性格。出于自我保护和报复心理,他们对周围世界抱着冷漠、敌视的态度,甚至把这种阴暗情绪转嫁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实施报复,寻求心理平衡和“廉价慰藉”。对此,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还要动员其他学生与他们交往,帮助、支持、感化他们,用爱疏导其内心的郁闷,使其感受到集体的友爱和温暖。
四、无私关爱,适度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对“难管学生”同样要实行必要的惩罚。惩罚要以爱为基础,爱是惩罚的前提,惩罚是爱的方式。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关爱与惩罚并不矛盾,只是惩罚的范围、方式、轻重要严格、科学地把握。教师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协商制定相应的细则。对学生的惩罚宜轻不宜重,可采取让学生写检讨、回家反省或通报批评等方式,既达到教育的初衷,又能让学生和家长接受。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英国的做法:从2008年4月开始,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新增法定权力(statutorypowers),即教师将获得在学校使用身体武力阻止学生打架的权力,以及不经家长同意对学生实施放学后或周末留校的处罚,也可以对学生用于不良用途的手机实施收缴……(《中国教师报》2007年4月19日)
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对“难管学生”而言,教师的智慧就是“管使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