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掸泰地块

2025-04-25 02:42: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3.2.3.1 大地构造背景

保山—掸泰地块主体位于掸邦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m,大地构造上位于班公—怒江缝合带与昌宁—孟连缝合带之间,其北部与南羌塘地块相连,向南延伸到缅甸的掸邦高原、泰国中西部,在马来半岛上以文冬(Bentong)—劳勿(Raub)缝合带与东侧的南海—印支地块相邻(图3.2)。该地块包括滇西保山、缅甸的掸邦州(Shan)、泰国西北部、缅泰半岛、马来半岛西部。保山—掸泰地块西以怒江—实皆断裂为界与西缅地块相隔,东以昌宁—孟连—清迈—庄他武里—文冬—劳勿缝合带为界与兰坪—思茅地块及南海—印支地块相隔。这些缝合带以存在古特提斯残存沉积建造为特征。

3.2.3.2 地层发育情况与组成特点

保山—掸泰地块基底变质岩上部属新元古界(王大锐等,2003),其上为古生代沉积和中生代大陆型沉积地层(Bender,1983)。

早古生界主要包括:泰国北部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的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砂岩、叶状白云岩、薄层灰岩、结核状灰岩、礁灰岩等;泰国南部—西马来地区包括寒武系石英岩和页岩、奥陶系泥灰岩等。晚古生代,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有泰国南部—西马来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砾岩、厚层砂岩、页岩及中—上二叠统砂、页岩;有泰国北部二叠纪大叻武里群,为含

厚层灰岩、砂岩、页岩。

中生界地层总体发育情况如下:上三叠统为海相灰岩沉积,侏罗系为海相地层,白垩系为红层,在地层方面与羌塘地块可对比(王大锐等,2003)。

图3.2 文冬—劳勿缝合带构造简图

(据Metcalfe et al.,1999,修编)

该图反映马来半岛西、中、东带和缝合带的分布、Semanggol建造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的位置和年龄

3.2.3.3 区域组合、环境变化

从地层发育情况与组成特点来看,保山—掸泰地块作为微板块可能长期漂泊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洋中,早古生代靠近扬子板块,晚古生代又靠近冈瓦纳大陆(李继亮等,1999)。下二叠统生物地层组合表明该地块在生物古地理方面具有亲冈瓦纳属性。钟大赉等(1998)据含砾地层成因分析,并结合冷温型动植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认为部分杂砾岩属于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冈瓦纳型典型沉积记录。印支期古特提斯关闭。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为新特提斯演化时期。始新世之后出现河湖相沉积。第四系主要表现为河湖及滨海三角洲松散沉积。

3.2.3.4 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性及构造层划分

本地块北部保山、德钦一带,受剧烈的区域和动力变质以及混合岩化影响(王大锐等,2003),但南部掸邦一带比羌塘一带地壳稳定性强。根据上述构造、地层发育特点,考虑到各国地质研究程度的差异性,为了便于中外对比,特划分为如下构造层:上三叠统以下地层(Pre T33)、上三叠统—古新世(T3—E1)、始新世—上新世(E2—N2)。上覆第四系(Qp—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