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为改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的先进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是隋朝杨坚的首创,其目的主要是对抗世家大族,尤其是关陇世家。从东汉开始,中国开始了世家豪族阶段,无论东汉的察举制,还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其实都是世家豪门的天下,即使所谓的寒门士子,其实也是世家,不过是相对贫弱的世家罢了。隋文帝杨坚为了避免皇权被世家豪门架空,开创了官员选拔科举制度,即所谓唯才是举不计出身。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考试,只看成绩不看出身。而隋文帝的科举制度,在世家豪门的反对下,不过是世家豪门推举制度的一个补充罢了,并不彻底。大多数的官员,依然是来自世家豪门的推举。隋朝的灭亡,固然主因是隋炀帝的倒行逆施、花样作死,但是也有豪门世家反对科举制度的因素。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