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坳陷区中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

2025-05-05 01:56: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中部奥陶系大气田

鄂尔多斯坳陷区中部大气田位于陕西省靖边—横山一带,向北可伸入伊克昭盟,向南达志丹、富县境内。含气区呈南北向展布,面积5×104km2。属“古生古储”气田,目前已基本探明含气面积3781.1km2,基本探明地质储量2058.25×108m3,形成了我国陆上整装的大气田。

1.大气田形成的地质背景

气田位于鄂尔多斯坳陷区的伊陕斜坡上。斜坡南北长400km,东西宽250km,以鼻状构造发育为特征。基底为太古宇和古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其盖层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即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原、中生代内陆盆地和新生代周边断坳。形成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建造、上古生界海陆过渡含煤建造及中新生代内陆河湖相碎屑岩建造。

2.气藏形成的4个演化阶段

根据坳陷区中部沉积、构造发育史,古岩溶发育史,烃源岩生、排烃史,沉积环境变迁史,运聚史和成岩、圈闭孕育史等五史研究,结合其成藏条件,按其时空配置关系,气藏形成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图4-2-14、4-2-15)。

(1)储集体形成阶段

奥陶系马五期,在古隆起的影响下,发育了蒸发潮坪沉积,由于地壳抬升,导致了层间岩溶,在区域东倾的古构造背景上,发育了巨型岩溶台地。

(2)圈闭形成阶段

海西旋回中晚期,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体,已由开放系统转为承压系统(石炭、二叠系沉积物进入成岩初期),古地貌圈闭已具雏形。

至二叠纪末期,Ro已达1.0%~1.2%,奥陶系埋深在3000余m,进入生烃峰值期。而上古生界烃源岩在靖边则刚刚成熟。随着石炭系埋深的增加,岩性被压实更加致密,使古地貌(地层)岩性圈闭逐渐趋于定型(图4-2-16)。

(3)天然气运聚成藏阶段

侏罗纪末期,由于盆地中部气田区处于圈闭的低力势场分布区范围,天然气由东南和西南的相对高势区向中部气田运聚。这时因压实作用增强,古地貌圈闭逐步完善,天然气藏基本形成。

(4)调整定型阶段

下白垩统沉积后,由于盆地西缘逆冲推覆,东部强烈抬升,在盆地中部形成现今西倾单斜面貌,致使气藏内部的流体进行了调整,靖边岩溶台地东缘的早期侵蚀沟谷和岩溶充填致密带,形成了侧向遮挡。这时气藏基本定型,加之西部天池上古生界生烃中心成熟较晚,至今仍有排烃作用,弥补了气藏在调整中的损失,形成现今气藏面貌。

3.气藏分布规律的5大特征:

根据资料分析,概括起来,气藏的分布规律,有如下5个特征:

图4-2-15 鄂尔多斯坳陷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气藏演化模式图

图4-2-14 鄂尔多斯坳陷区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成藏模式

图4-2-17 鄂尔多斯坳陷区古生界生烃中心分布图

图4-2-16 中部地区古地貌与含气面积图

(1)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油藏,主要分布在隆坳变化的过渡带,石炭纪末为西隆东坳,三叠纪延长期以后,则形成北隆南坳,现今则为西倾斜坡,但气藏则始终分布在隆坳变化的过渡带,有利于天然气的生成、运聚和保存。

(2)两套气源岩,两个生烃中心的叠合区控制着气藏的分布(图4-2-17)。

①奥陶系碳酸盐岩烃源岩

盆地中有两个奥陶系生烃中心,一是现在中部气田主体部位(靖边-榆林-绥德)烃源岩厚475m,生烃强度10×108~25×108m3/km2,二是在盆地西南缘(庆阳-铜川),烃源岩厚400~900m,生烃强度5×108~25×108m3/km2。两者分布面积达18×104km2

这套烃源岩具有低丰度、过成熟的特点,中奥陶统有机碳0.05%~0.35%,平均0.19%(374块样),氯仿沥青“A”平均0.01%(104块样),总烃含量平均37.8×10-6,碳酸盐岩有机质母质类型为Ⅱ1型和Ⅰ型。Ro在靖边地区2.86%,西缘1.09%~1.25%。

②石炭二叠系烃源岩

主要分布在乌审旗-靖边-延安一带,生烃强度>25×108m3/km2,分布面积达10×104km2

这套烃源岩具有高丰度、高成熟的特点,煤层有机碳山西组为65.2%,太原组为62.9%,本溪组为72.5%。总烃含量山西组为2853×10-6,太原组为3607×10-6,本溪组为3988×10-6。母质为高等植物,为Ⅲ型,个别为Ⅱ型。煤层厚10~20m,暗色泥岩厚100~210m,灰岩厚20~35m。Ro1.7%~2.5%。

大气田的分布范围正好与奥陶系及石炭-二叠系这两个生烃中心相叠合,为大气田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关于中部大气田的气源岩,长庆油田的研究成果显示,是以煤成气为主,并与奥陶系裂解气相混合的混合气。

天然气碳同位素数据见表4-2-1。

表4-2-1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数据表

根据长庆油田对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判别,典型的石炭、二叠系煤成气为-33.22‰,典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为-38.38‰。而上表从林1到陕21等8口井甲烷碳同位素平均为-33.61‰,故判别为是以煤成气为主的混合气。

(3)气藏分布在含膏云坪-藻泥云坪有利微相带

在中奥陶世马五期,盆地中部夹持于中央古隆起与陕北盐洼之间,由于含云坪与藻泥云坪微相的岩性组合,经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成为风化壳储集体的重要储集类型。在奥陶系马五期,纵向上可分为两种岩相,下部为蒸发潮坪,面积为2×104km2,储集层厚60~80m,这是储层大面积分布的格架,上部为潮间云坪和潮上含膏云坪,面积1.5×104km2,是形成良好储集层最有利的微相带(图4-2-18)。

图4-2-18 鄂尔多斯坳陷区奥陶纪马家沟期马五时岩相古地理图

图4-2-19 鄂尔多斯坳陷区中部勘探目标评价图

储集层有效厚度一般为4~6m,薄者3m,最厚可达17.1m。

储集岩性为细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储集类型有3种:裂缝-溶孔型、孔隙型和裂缝-微孔型。储集性能:白云岩孔隙度0.35%~19.8%,单层平均3.5%~8%,在气田中区最好,平均5.7%,渗透率0.041×10-3~数百×10-3μm2,一般1×10-3μm2,气田中区平均5.82×10-3μm2

(4)气藏分布在风化壳发育带

加里东期奥陶系地下水侵蚀基准面不仅控制着地下水位的升降,同时还控制着风化壳厚度及岩溶形态,据研究,该区存在着垂直岩溶带,水平岩溶带和深部岩溶带。而垂直岩溶带是孔洞型岩溶储层的主要发育段,也是主力气层的分布层位。水平岩溶带是晶间孔——裂缝型岩溶储层的主要发育段。而深部岩溶带,则因为接近风化壳底部,岩溶作用弱。风化壳发育深度,控制气藏的底界。在靖边岩溶台地、其发育深度一般为30~70m。总之,本区风化壳白云岩储层是多期形成的,即:早表生期,是加里东抬升期、海西浅埋藏期和印支及以后的深埋藏期。现今形态是岩溶作用叠加的结果。

(5)巨型岩溶台地,是天然气富集的区带

岩溶台地内,正向古地貌单元储集空间发育,天然气相对富集,勘探实践证明,正向古地貌工业气井总比率为55.5%,而负向古地貌单元,仅为3.5%(图4-2-19)。

总之,中部大气田奥陶系在西倾的大斜坡背景上,古岩溶台地与生烃中心的叠合配置,处在潮坪的有利相带上,有古地貌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有石炭系铝土岩优质盖层,有溶沟充填(石炭系泥质层)封堵,有潮坪东侧的盐洼地层区域封堵等有利条件才形成盆地中部大气田。

(二)陕99井区二叠系岩性气藏

陕99井区是以鼻隆为背景的岩性上倾尖灭气藏(图4-2-20),产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底部含砾石英粗砂岩,气层井段3361.8~3775.5m,厚13.7m,经测试,无阻流量日产气45.63×104m3

从平面图看出,该气藏为鼻状隆起,岩性上倾尖灭气藏,圈闭面积100km2

该地区烃源岩为山西组的煤和暗色泥岩,煤层厚4.4m,暗色泥岩厚33.8m,该气藏紧邻南部志丹-富县生气中心,生烃强度高达24×108m3/km2。由于陕99井区气藏处于气低势区,故以横向运移为主,气层下面紧邻山西组Ⅰ级烃源层,当然也有垂向运移。

从平面图亦可看出,储集岩性变化较大,砂岩横向往上倾方向变为泥岩,形成封堵层,加之本区水型为CaCl2型,处于水动力承压区,所以保存条件较好。

储集层为三角洲前缘多期河口沙坝叠置的浅灰色含砾石英粗砂岩,其中石英碎屑占99%,胶结物含量<10%,泥质含量5.21%,孔隙度平均9.5%,渗透率平均0.8×10-3μm2。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及微裂缝。

封盖层:直接盖层是厚7.4m的纯泥岩及厚6.6m的含粉砂泥岩和含泥粉砂岩,共厚14m,封盖压力达15.10MPa,上倾方向泥岩发育形成侧向遮挡。

总之,该气藏紧邻生气中心,砂层厚度大,物性较好,有利相带和宽缓鼻隆相配置,地下水保存条件好,所以有利于高产气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