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很不错。刘德华真的很棒
轮回·赵子龙--《三国见龙卸甲》随想
轮回·赵子龙
●文/妍
《三国之见龙卸甲》的故事的绝对主角,是那个叫赵子龙的男人。
我不管历史长河里他有过什么样的身影留给后人,也不论《三国演义》里短短几百个字里属于他的印记是什么模样。我只知道,当赵子龙一刹那凤鸣山击鼓下驰骋而去赴战时,刹那间,我仿佛穿越了千年,赵子龙重生在我的眼前,是如此真实。
赵子龙·罗平安
李仁港的电影色彩,一贯带有一种悲剧色彩,所以电影的画面,并非是鲜艳,而是以冷色调为主。而一贯有的手法也包括用第三人称来倒叙故事,而这次故事就是由罗平安的口中开始了赵子龙的一生。
罗平安比赵子龙入刘备大军要早的多,无论从资历还是从年纪上,罗平安一直是长辈自居,年轻的赵子龙心里充满了抱负,不回答输赢与否,只用他年轻的气魄,回答了一句,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赵子龙是不信命,也许他想过,等到天下安定之时,就是仰天长啸说,老天爷,我从不信命,也不需要信命。当他第一声开口罗平安叫大哥时,兄弟,在他的心里,就是根。
因为重要,所以他戴着面具和罗平安一起杀入敌营时,他出手对他相救,雨水浑着泥土,大雨滂沱的夜晚,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赵子龙矫健的身手,还有面具摘落时,赵子龙的某一刹那的惊艳,气定神闲的将刀递给罗平安,对他来说,大哥立功是理所应当,自己只需要隐藏。导演刻意安排一个罗平安,其实他不只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和赵子龙有着天差地别的人物命运,在罗平安心里,资历与年纪成就了他自卑的心理,如果当时誓死护主,也许也就没有后来赵子龙的单骑救主的英勇,他想要常胜将军的名号,却一直徘徊在军营之中,郁郁不得志,出卖,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一种必然。而赵子龙一生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却始终对这个大哥从不怀疑,哪怕,他其实早就知道。
赵子龙·单骑救主
都说赵子龙英勇,一人单骑救主,他名扬天下,电影的交代很干净利落,当张飞怒气冲冲将要杀罗平安时,出于义气,以一句:“你要杀他先杀我”,兵戎相见,哪怕关羽也最后忍不住出手,二人却始终未能占领上风,刘备慧眼识珠,因而赵子龙单枪匹马去救主已是顺理成章。当张飞,关羽一路护送他至路口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一面是曹操的千军万马,一面却只孤身的赵子龙,敌我悬殊,背着少主阿斗的赵子龙,一路杀,手起刀落间,他不知疲惫,哪怕血流如注,他也要顽抗到底,一波又一波的来势汹汹,赵子龙骑着马匹,突然冲上高山,悬崖边他一跃而去,纵身站在了曹操的另一山头,仰天长笑,那一跃,我们才知道什么叫英雄气魄,什么叫虎胆英勇,在他的气魄里,千军万马前都会稳如泰山,那眼神,犀利无比。那一场,是凤鸣山记录了胜利,从凤鸣山开始了他常胜将军的一生。
轮回·凤鸣山
老年的赵子龙的出现,是在那个校场上,江山三分天下,刘公的一统天下早已经成了遗憾,然而当十几年的时间消磨时,如今的赵子龙已经不再年轻气盛,可是常胜将军的骁勇依旧统领全军,漫天的雪花,只有和诸葛亮感慨再也找寻不到回忆的遗憾,却依旧执着着领命最后一战,生和死,他穿越了无数次,血于火,他也已经经历了无数回,也许他心里知道这样的一种结果无可避免,却仍然要去。
有时候在想,宿命的结果是不是一种轮回,从哪里开始,也就从哪里结束,佛家常说,万般带不走,而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有的根本源自于人的内心,与其说是曹婴将他逼进凤鸣山,倒不如说是赵子龙自己,无论是在哪里都好,他始终要面对如此局面,常胜将军只是一种名,可是如果没有胜哪里有败?而兵败,对赵子龙,并不是一种败,而是自我的一种反省,在战场,无论你有多少兵马,没有战到最后一刻,也绝不低头,这是将领的一种气度。
战火硝烟时,琵琶奏乐时,杀气腾腾的冲向战场,赵家军全军覆没,心爱的四位将领,他眼睁睁看着他们牺牲,赵子龙的泪,闪烁在眼眶里,可心里的血流淌着,刺痛着,无能为力的局面,却不是自己退缩的理由,大丈夫生死亦如是,他自认,输,是既定,死,是磊落。
他受伤不能卸甲,他说,卸甲了,也就代表着军心动摇,可是当凤鸣山只剩下他时,他却卸下了盔甲,对他来说,留给后人的也只是这一副盔甲,而自己却拥有的更多,战场上的回忆是令他心潮澎湃的,战场上的对手也是令他心生敬佩的,当最后的战鼓敲响时,当他的战马冲下山坡朝着敌军驰骋时,我们看到的是赵子龙英雄的最后的蜕变,悲情的音乐换得无数人泪流满面。已经不需要计较编剧如何改编历史,也已经不需要计较如何和历史出入,你还不能为这样的赵子龙感动么?你还不能为这样的赵子龙感叹么?只叹电影时间太短,而意犹未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
-----《 三国·见龙卸甲》上映前期之文 -----
■文/妍
《三国·见龙卸甲》将于4月初在全国进行大范围上映,对于这部影片,也是万众期待的。都说三国的历史是最精彩,形形色色,套用专家的意见,三国的故事可分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抽象故事,人物也包含民间形象,历史形象,熟读《三国志》热评《三国演义》再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这电影也拍的热闹,分庭抗礼的也有今年也拍摄的相同题材但是却不同的《赤壁》。
《三国·见龙卸甲》是不同于历史,更不同于神话,它的时代背景放着三国下,主人公不是曹操,也不是关羽,更加不是刘备张飞,而要说的是名将赵子龙。
赵云,名子龙,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云病逝于建兴七年(229年),后主于景耀四年(261年)追谥他为顺平侯。
相传他身长八尺,仪表堂堂,姿颜雄伟,初平二年(191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并派赵云为刘备的随从,让他为刘备率领骑兵。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著赵云的手不舍分别。赵云感恩戴德。于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部属,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一路打天下,堪称是将相之才无出奇左右。而最为著名的战役,应该是在定军山一战役。堪称他为“威武将军”是也。
而《三国·见龙卸甲》的故事背景,就以定军山一役为原型,将定军山改为凤鸣山,将赵云的一生的战役浓缩在一个战场两种时空交错显现。也许对于这位将军当年的风采,相信在这样一亿元投资的大制作上得到一些感悟与体现,正如李仁港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没有人比刘德华更适合担任赵子龙的角色。想当然,刘德华身上有和赵子龙太多的相似之处,正气,英气,聪慧,善良,果断刚毅,看预告片的片段来看,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男人的电影,因而导演是男人,主演是男人,大部分的感觉都体现大气和细腻之处。虽然影片未上映,却也得到了众多影迷的期待,今年电影大制作比比皆是,贺岁档刚结束《投名状》《集结号》就后面而来周星驰《长江七号》,《江山美人》等一部部堪称大投资大手笔,无论票房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观众的感觉,这《三国·见龙卸甲》或许使你流连忘返。一场电影因为时间而无法进行一种完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历史,对人物命运的了解。当我们可以在这种时空交相辉映时,我们和赵云走得很近,我们和那段曲折如同宏伟的史诗三国走得很近,我们会跟随导演的步伐,跟随一个又一个镜头,去猜想那个年代,去领略被后世推崇备至的赵子龙吧
楼上的枪手文吧 把好好的故事改成这样 还在说好
我承认片子是不错 演员也不错 但是非要套上三国的名而把故事改成这样就不太好了
常胜将军落得这样结局 关张之子如同废物 诸葛亮搞得和山寨军师似的 计策也很莫名 最后那战还拿赵云当牺牲品(关张之子兵败也是他计策失误)
三国中的一个个英雄被刻画成这样 怎么看怎么不爽
导演过分了.四大名著怎么可以这样改.翻版的武侠也不见得这样把?这种事应该有人管呀.对人们有好形象的东西不能太夸张.如果在让导演翻一个毛主席的片子他赶吗?如果认为都是娱乐.没必要.那莫本质都是一样的.导演你有本事都给改改.
三国之见龙卸甲拍的真狗血关兴张苞二将明争暗斗赵云最后只是只身闯敌营就没有然后了完全靠观众的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