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6期相当层序Ⅲ3与层序Ⅲ4过渡的低位体系域(图6.12)。随着基底由下沉逐渐转为抬升,湖盆开始收缩,沉积补偿大于沉降,沉积作用渐趋增强,表明湖泊三角洲步入主要建设期,周边的各类三角洲沉积体系迅速发展,整个湖盆从此进入逐渐填实、收敛直至最后消亡的历程。
长6期的湖岸线,自长7期后逐渐向盆内推进,东部已达城川南—宁条梁南—杨米涧—天赐湾—坪桥—郝家坪一线;大致在马家滩东—大水坑—环20井东—安湾1井东—镇2井西—泾川一带;南部全部淹于水下。半深-深水区分布在元132井—元88井—白236井—旦八镇—直罗—店头镇—马栏镇—正宁南—庆阳—五蛟—白马—桥川所圈定的范围内,较之长7期明显缩小,但深水与浅水总面积仍占主要地位。
长6期沉积格局与相带的展布虽继承前期的特点,但随着湖退,四周水系开始活跃,使得各类三角洲的沉积作用明显得更加强。
盆地北、东北部主要由曲流河形成的大型复合正常三角洲沉积体系最为突出。一是多水系同时发育,形成由西向东发育的定边、吴起、志丹—靖边、安塞、甘泉六大三角洲朵状体,每个朵状体都以2~3个较厚的反旋回沉积层序为显著标志,并由早期至晚期逐渐向湖盆沉积,这在安塞、五谷城地震剖面上显示的十分清晰(图6.13);二是多个三角洲朵状在定边—吴起—志丹—安县一带组成巨大的复合三角洲前缘体,向前推进至吴起南一金鼎—永宁—桥镇—直罗一线形成砂厚40m~80m的砂质带,为该期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盆地西南部主要由辫状平原扇形成的大型复合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也得到加强。该体系前缘带主要由演武、孟坝、泾川和宁县东四个朵状体复合而成,砂厚可达20m~40m,前者至西峰—白马—三十里铺—上里塬一带。其中在庆阳—马岭一带,关于西南部物源及其波及范围,由马岭地区长6段、长7段地震前积反射平面图(图6.14)可看出,庆阳一马岭一带前积方向以西南—东北向为主,而合川—木钵一带前积方向为东西向,前积可一直延伸到木7井、庆l1 井以东。并在西峰及其以南地区局部受到剥蚀。盆地西北部耿湾北和大水坑两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得到明显发展,尤其耿湾北扇三角洲前缘朵状体伸展至姬塬以东广大地区,中心砂厚可达60m~100m.可提供良好的储层;而环县扇三角洲变化不大,基本与长7期面积一致。随着长6期湖盆面积缩小,浊积岩的分布范围较长7期明显减少,但浊积扇连片中心砂体厚度40m~60m仍较大,对储集有利。如果分析浊积体与各类三角洲沉积系成因联系看,与长7期、长8期不同的是:与北、北东大型复合正常三角洲有成因关系的浊积体占明显优势,这些浊积扇体分别为吴堡-华池、白豹、张岔南、太白、直罗以及西北部的王洼子,它们多是发育厚度大(40m~60m),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其次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成因关系的浊积扇主要有盆地东南部正宁和双龙两个浊积扇体,虽分布面积较小,但厚度可达60m~80m.相对讲,盆地西南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浊积扇较前期欠普遍,仅宁县辫状三角洲朵状体重力下滑形成的固城-合水浊积扇体厚达40m~60m,分布面积较大,并与北部张岔南浊积扇体连片,组成本期浊积扇规模最大的分布区。
图6.12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6期岩相古地理图
图6.13 安塞地区长6段(A)、五谷城地区长6段(B)倾向南西的三角洲前积反射剖面特征
图6.14 马岭地区长6段、长7段地震前积反射平面展布图
(据杨华等,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