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

2025-04-05 05:32:5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相似之处:

1、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

2、大同社会的“男友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中作”相似。

3、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

扩展资料

1、世外桃源:

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大同:

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现用来比喻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回答2:

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大同社会的“男友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中作”相似;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

“大同”社会出自《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扩展资料:

《大道之行也》创作背景:

此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大道之行也》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道之行也

回答3: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这就是大同社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