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出壳后体温是39~41℃。前两周雏鸡的自身调节体温机能较差,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这样就需要依靠舍内的环境温度来维持。温度关系着肉仔鸡的健康状况和饲料利用率。温度太高,雏鸡脱水,羽毛生长不良,饮水过多,采食减少,拉稀便,生长缓慢。长期下去,体质下降,抗病能力低下。温度过低,卵黄吸收不好,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同时增加饲料消耗量。
初春、深秋和冬季昼夜温差大,要注意控制好恒温。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第一周末体重。雏鸡进舍后168小时体重应达到入舍时的4倍,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影响肉鸡终生的生长发育。测量鸡舍内环境温度的标准位置对于网上平养方式来讲,应是在过道与墙壁中间、两热源中间,高度同鸡背水平,不能只凭过道温度来判定,但这也不是衡量温度的绝对标准,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判定温度是否适宜还取决于鸡群状态。在适宜的温度下鸡群散开,雏鸡一般20~30只为一个群体,且不同群体间的雏鸡相互运动,叫声清脆。温度过高,雏鸡没有叫声,张口喘气,头和翅膀下垂,远离热源。温度过低,雏鸡在靠近热源处扎堆,发出悲鸣的叫声。贼风、光照不均、外界噪音也会引起扎堆现象,要认真观察,加以区分。鸡只的周龄不同,需要的温度也不同,各周龄适宜的温度如下:
第一周 1~3天33℃、4~7天32~30℃
第二周 28~30℃
第三周 25~27℃
第四周 22~25℃
第五周以后 20~21℃
育雏的第一周如果温度超过37℃并持续3个小时以上,将会影响雏鸡终生的生长发育。每天降温幅度不能超过0.5℃,每周初要采用上限温度。第五周以后温度在21℃左右最适宜,对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都极为有利。在饲养过程中应处理好舍内温度与通风给氧的关系,做到通风时舍内的温度不能过低,控制温度不能靠关闭通风口不通风或少通风来解决,这样容易使舍内缺氧。所以通风时必须用先升温的办法控制恒温,以防止出现大的温差,使鸡只感冒。掌握温度的原则是:初期宜高,后期宜低;弱雏宜高,强雏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阴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间宜高,白天宜低;注意天气变化,注意夜间管理,注意贼风,注意测温位置。
1.
温差育雏法:就是采用育雏伞作为育雏区域的热源进行育雏。前三天,在育雏伞下保持35℃,此时育雏伞边缘约有30-31℃,而育雏舍其它区域只需要有25-27℃即可。这样,雏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温层下进进出出,有利于刺激其羽毛的生长,将来脱温后雏鸡将很强壮并且很好养。
随着雏鸡的长大,育雏伞边缘的温度应每3-4天降1℃左右,直到三周龄后,基本降到与育雏舍其它区域的温度相同(22-23℃)即可。此后,可以停止使用育雏伞。
2.
整舍取暖育雏法
与温差育雏法(也叫局域加热育雏法)不同的是,整舍取暖育雏法采用锅炉作为热源,在舍内通过暖气片(或热风机)散热供暖;或者采用热风炉作为热源供暖。因此,整舍取暖育雏法也叫中央供暖育雏法。
由于不使用育雏伞,鸡舍内不同区域没有明显的温差,所以利用雏鸡的行为作温度指示有点困难。(参见下图)这样雏鸡的叫声就成了雏鸡不适的仅有指标。只要给予机会,雏鸡愿意集合在温度最适合其需要的地方。在观察雏鸡的行为时要特别小心。雏鸡可能集中在鸡舍内的某个地方,显示出成堆集中的现象,但别以为这就是因为鸡舍内温度过低的缘故,有时候,这也可能是因为鸡舍其它地方太热了。一般来说,如果雏鸡均匀分散,就表明温度比较理想。
在采用整舍取暖育雏时,前三天,在育雏区内,雏鸡高度的温度应保持在29-31℃之间。温度计(或感应计)应放在离地面6-8厘米的位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雏鸡所能感受的真实温度。以后,随着雏鸡的长大,在雏鸡高度的温度应每3-4天降1℃左右,直到三周龄后,基本降到21-22℃即可。
详细请参考:
http://www.beijingaa.com/news_detail.php?id=17&nowmenuid=58&cpath=0008:0011:&catid=11
刚进雏要保证不低与33度,最好35度。波动范围在34--37度。以后每天降低0.5度,将到21度为止。
温度范围不是一成不变,但一定要稳,进雏33度可以,35度也可以,只要你确定了一个温度,降温一定要慢,稳,不能忽冷忽热。
判断温度是否合适要看鸡群,温度高时鸡群分布在鸡舍四周,远离热源,如果再高,就开始张嘴喘气,架起翅膀。温度低时向热源靠近,大群聚集,再冷的话就出现尖叫,向一块挤,聚集在热源周围。养鸡要以鸡为准,而不是以温度计为准,有经验的养殖者是不要温度计的。
如果是新手,要注意,挂温度计的探头要和鸡的脊背相平。温度计的读数可能与实际有出入,要以鸡的表现确定适当的温度,一定不能死扣温度计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