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年代“十大将军”都是谁?比如刘伯承、张学良、杨虎城等等……

2025-05-01 16:23: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楼上的朋友说的有误,你说的是十大元帅!不是十大将军!另外,对于楼主所提的刘伯成、张学良、扬虎诚几为杰出将领的情况在此先做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刘伯成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军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在我军的不同几个时期都有伟大的贡献!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军衔!是开国我党我军公认的三十二个军事家之一!
  张学良将军是国民党杰出的爱国将领之一 !是民国时期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被民国政府任命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民国一级陆军上将。后同出于爱国之心与国民党 西安绥靖主任 西北军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改变了我国抗日战争的格局,使的国共二次合作抗日,为我国的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已犯上的罪名一直囚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的到自由。而杨虎城将军则不幸遭到杀害!但综观张扬二人为中华民族的存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绩!真正的大英雄啊!
  对于十大将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授予801人少将军衔。

  十大将军-粟裕简介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共产党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黄克诚简介
  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十大将军-谭政简介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十大将军-萧劲光简介
  萧劲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杰出军事家。1903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两次赴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许多战役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在留守兵团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干部。他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采纳。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十大将军-王树声简介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5年生,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他身遇危难,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他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在率领太行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使地方武装同正规军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从而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10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部深入河南敌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拥有300多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5师一起在中原地区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陈赓简介
  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十大将军-罗瑞卿简介
  罗瑞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6年生,四川南充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起任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在主持抗大工作期间,坚决贯彻毛泽东制定的办学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1938年,在毛泽东指导下写出《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这本书出版以后,对加强我军的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并在全国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1939年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它学校的数千名教学员工越过日伪军封锁线,行程1500公里,进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1940年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他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的经验,提出一系列加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措施,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等文章。参与领导和指挥了百团大战以及华北敌后抗日斗争。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为培养干部、建设政治机关、加强政治工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后为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为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公安政法的建设,为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8年8月3日逝世。

  十大将军-许光达简介
  1908年出生,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ï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