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

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大家提供点资料给我```是辩论题``谢谢
2025-02-24 11:19: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其实,看本质“商品”是什么?
我记得市场经济中的定义是“人们用来交换的物品”
商品交换就是人们各取所需的过程
艺术品作为艺术家的劳动产物,它符合商品的定义范围,是人们为了审美需求所需要的,所以它具有商品的属性,但没进行商品交换的艺术品不是商品。艺术品一旦进行商品交换,即交易,它就是商品。
我明白你问题的意思,但我觉得问题应该这样说“艺术商业化.......”
商业化的艺术,其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是艺术追求,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艺术就要成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而不再是艺术作品,从商业角度讲,会是力大于弊的。而从艺术角度来讲,则是弊大于利吧。艺术被扭曲了,人们以为那是艺术,不!那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
艺术品可以是商品,但不能是技术产品。
我觉得“艺术”与“商业化的艺术”是有区别的。
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本身是没有商业目的的,她永远存在于真正懂艺术的人的心中,谈不上与谁脱离,因为他不是在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而创作。
而商业化的艺术,是永远会存在的,只要有利益可寻,所以不要管那些人,也不必去为艺术走向担心,就认为败落的是产品好了,无论何时真正的艺术都不会受染的。

回答2:

而一个迅速崛起的陶瓷企业拿走了“2004年中国陶瓷行业年度新锐产品”优秀奖,这是上个月结束的“2004年中国陶瓷行业年度新锐榜颁奖典礼暨中国陶瓷行业经理人年会”上传来的消息。有业内人士评价,这代表着佛山陶瓷新生力量的实力,也意味着佛山陶瓷出现的新方向。

追求产品创新

“个性瓷砖”能够在短期内有这么大的成就,和他们追求制作上的创新密不可分。时下的陶瓷市场可谓百花齐放,争香斗艳。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出个性产品,向众人展示自己的特色。而个性是一种市场的战略,在陶瓷产品推陈出新的今天,继续生产一些市场上流行的产品,或许在一定的时期里,仍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流行还可以走多远,只有做出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产品,才能够真正的长久立足。如何做出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也许做另类是个好的选择。

倡导原创精神

就目前陶瓷工艺看,要想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的突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涉及技术研发层面的问题。但如果对目前陶瓷生产的制作工艺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这里的技术整合,实际是一个思想的融合过程,“个性人”把各种不同的生产工艺通过一个产品表现出来,如将电镀、丝网、抛光等技术都在同一个产品中使用,赋予产品更多的表现力,则一个具有不同味道的产品出现了,也意味着一个新产品的诞生。而这个新产品则是更富有表现力,更具艺术性、观赏性的新产品。各种技术的结合,使产品更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是“个性瓷砖”的原创。

主导艺术产品

“个性瓷砖”开创者们的字典里,“个性”代表着“继承前人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对其进行整合,使产品有新的突破,达到更高的水平。“艺术商品化,产品艺术化”是“个性瓷砖”的宗旨。“个性人”认为,陶瓷不是单纯的艺术品,是同时表现艺术和市场的物品。故在个性的产品中,产品富有浓厚的艺术表现力,而艺术则一改以往的高调,藏于平常中。目前“个性瓷砖”推出的产品“金碧辉煌”,还用多种制作工艺,将古典的金色,通过瓷砖表现出来,既使整个产品具有金子的豪华,又摆脱了大面积金黄色的俗气,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金碧辉煌。种种优点,使“个性瓷砖”一举成为2004年佛山陶瓷新锐产品,而又为今后的陶瓷竞争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艺术家与艺术商品化

近年来,艺术商品化的大潮强烈地冲击着书画家们。这种冲击,决不仅仅是卖画与否的问题,其实质是新形势的要求与以往固有的旧观念、旧体制的冲突与矛盾的问题。因此,如何看待商品化与市场、美术创作、理论研究以及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的关系,至为重要。

东西方艺术发展史都证明,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后,作为人的观念意识形态的艺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其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是以商品的社会流通方式即艺术市场的形式来体现的。

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物化,艺术品或早或迟总要以某种方式进入社会流通领域,供人们 欣赏、交流、收藏。一部中外艺术史和艺术市场史,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一部分画家生前是不卖画的,而在他们去世后,其亲属则可能把他们的作品送入市场;另一些画家则靠卖画为生。艺术品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的形式、场所、行为和过程,即构成艺术市场。在欧洲,有记载的艺术品交易活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早在唐代就已有相当规模的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市场为保存民族艺术瑰宝,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了贡献。今天,又为我们以商品形式和经济手段发展书画艺术,推动中国画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现实条件。 艺术市场是艺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过去有人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需要商品生产和发展商品经济,实践证明这种种观念和理论是错误的。

只有产品没有流通的局面是死水一潭,封闭僵化势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美术而言,以往那种不进行流通的封闭式的"创作--参展--作品回家"的循环方式是不行的。新时期十年美术市场发展的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常说,艺术属于人民。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其根本目的和作品最终走向,总是要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做为画家个人,其作品是否进入市场流通,可以由画家自己做出选择,而作为发展美术事业的整体思考,则不能不借助与运用商品规律与市场机制。艺术市场,使书画艺术品以商品形式直接和中外公众见面,它以实实在在的价格做为一种衡量标准提高了中国美术的国际地位,同时换回可观的外汇收入,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并以货币形式体现了美术品的艺术价值,肯定了画家劳动的价值,维护了知识以及知识产权的尊严。就内销而言,它是美术为人民服务的形式之一。艺术市场具体体现了文化艺术也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现在,几乎在各地各种与美术有关的场合,都能听到对艺术商品化及艺术市场的各种议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商品化冲击"说,此种说法认为商品化冲击了美术创作,似乎原本是好端端的一种局面,被商品化一冲给冲坏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如此。商品化的确冲击了美术界(包括书画界),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美术界并非净土一片,也并不是被"商品化"这个"妖魔"闯入才搅乱了天下。对那些既不反映时代,艺术上也无创意,而是盲目照抄古人、他人、外国人的平庸重复之作;对那种以空对空,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理论"空谈;对那此一味吹捧,无原则无见地的"评论";对那些阻碍改革开放的旧观念、思维方式、旧体制弊端等等,要不要冲击?我看冲得好,很有必要,商品化的冲击是正常现象。某些"理论家"把那些不好的书画品卖不出好价格归咎于艺术商品化的冲击,是不公正的,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