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如果两个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所以现在把奉承人也叫拍马屁。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
三个女婿为了讨好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声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来去数百里,金针尚未沉。”财主听了连连称好。
这时候轮到三女婿了,三女婿天资愚钝,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双手在宝马的屁股上只拍,宝马被拍得不耐烦了,放了个屁。三女婿灵机一动:“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万里,屁门还未闭。”老财主听了哭笑不得。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二女婿不急不忙,一字一句的念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财主听罢大喜。从前,塞外有个财主,买到了一匹好马,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自己三个女婿来喝酒。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让三个女婿作诗来赞美这匹骏马。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此汤何物?大粪是也。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说完,一饮而尽。
趋炎附势的人看到权贵的马,不管好不好,都争着拍马屁股恭维是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贬义词
一般驯服不了马的人是不敢摸马屁股的,会被马踩的,有讨好的意思在里面
这个是源于元朝文化里面的事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常要拍拍对方的马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着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些人不管别人的马好马坏,都一味的只说好听的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慢慢的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叫做“拍马屁”了。
因为马在蒙古族看来,是很尊贵的一种动物。但是偶尔有骑马的汉人,或是使者见面时往往也都会拍马的屁股,以表示讨好的态度。